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看懂英法德入亞投行的門道

http://www.CRNTT.com   2015-03-20 08:58:18  


 
亞投行利於中國在國際市場上釋放過剩基建產能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估計,僅2010-2020年間亞洲地區就需要8萬億美元投入基礎設施項目、2900億美元用於區域基礎設施項目。但亞洲開發銀行每年的貸款規模只有100億美元,無法滿足貸款需求。

  從世界範圍來看,情況同樣如此。2014年7月,世界銀行行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全球基礎建設投資貸款需求接近1.5萬億美元,而全球多邊發展銀行及私人投資商只能提供大約2050億美元貸款。

  所以建立專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銀行正當其時。

  重要的是,中國國內有大量的基建產能需要釋放。

  媒體人胡舒立曾撰文道,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在地質條件複雜地區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的豐富經驗,也在鐵路、公路、機場、電力等基礎設施領域擁有強大的設計和施工能力。

  儘管中國仍處於城鎮化過程中,但除西部地區外,許多地方的基礎設施已經趨於飽和,基礎設施投資高峰期漸漸回落。

  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的產能過剩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約束。這樣的“過剩”不僅體現在鋼鐵,水泥等相關工業品上,也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高鐵的施工能力上。

  政府與學術界對高鐵過度發展引發的諸多負面效應擔憂日深。

  對於這種結構性過剩,單純地擴大內需並不能徹底解決。順應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通過其它發展中國家來轉移過剩產能才是最科學有效的方式。

  因此,早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初,有學者提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建議利用中國豐裕的外匯儲備搭建金融平台,主要以國家商業貸款的方式資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創造外部需求,以消化國內過剩的基建產能。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李定華也指出,在國際市場上投資基建,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基礎設施投資存在“建設周期長、本息回收慢”等特點,而且一些跨越國界的基礎設施項目,部分路段可能存在人煙稀少、施工難度大等問題,單從“經濟賬”的角度看是不划算的;但若算“政治賬”,從推動區域互聯互通的角度看社會效應,又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亞投行的投資項目必須在投資收益和政治考量間尋求平衡,用一些優質項目的盈利來補貼算“政治賬”的損失,確保整體盈利,才能保證機構的長期發展。

  作者:李立 據《金融時報》2015-03-18 11:04:39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