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http://www.CRNTT.com   2015-04-25 09:33:29  


  中評社北京4月25日電/今年4月23日是第20個“世界讀書日”。在這個日子裡,我們看到的是我國不容樂觀的國民閱讀情況。根據4月20日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14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56本,與2013年相比減少了0.21本,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為58.1%,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個百分點。而韓國人均年閱讀量是11本,法國人為20本,日本人為40本。據新華社資料,我國全國書店銷售的書籍中,80%是各種各樣的教材資料。這意味著,距離“書香社會”,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毋庸置疑,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和網絡的普及,人們的讀書習慣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讀書習慣的式微是全球性的問題,由電視、電腦、智能手機等新媒介編織的無形巨網,把人們網羅在豐富的信息海洋中的同時,也讓人們與讀書漸行漸遠。

  當然,讀書的習慣,也是人們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傳統。據文化人類學學者研究,人類文明傳播方式有一個發展過程。早先,人們主要靠口耳相傳來傳播文明,這就是口頭文化時代。隨著文字的發明和印刷術的普及,人們從口頭文化時代過渡到印刷文化時代。讀書成為主要的文明傳承方式,人們開始熱愛書籍,“講故事的人”逐漸受到冷落。今天,讀書受到新媒介的衝擊,就像之前口頭文化受到印刷文化衝擊一樣,不僅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漸行漸遠,也意味著一種文化傳統遭到破壞。哲學家薩特曾說,沒有任何東西能比一本書對他更加重要,因為書是他的宗教。今天的人大概很難再有這種感受,因為形形色色的新媒介已取代書籍,並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拜物教。

  有學者指出,“視覺文化”“讀圖時代”不僅正在取代印刷文化時代,而且還在改造人們接收信息的習慣。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勇說,現代影視作品已經重塑了受眾對藝術作品的感知結構。“一個習慣於看兩個小時影碟獲取完整故事的人,可能已對一部需要讀兩天的長篇小說極不耐煩,因為他對藝術作品的時間結構發生了變化;一個靠電視的直觀畫面獲取形象的人,可能面對文學作品已喪失了獲取形象的能力,因為文字中固然有形象,但它依然需要讀者想象的激活。但是,電視卻‘要求觀眾去感覺而不是去想象’,它需要‘觀眾必須在瞬間內理解畫面的意義,而不是延後分析解碼’。”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