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辯證施策化解混合性通縮壓力

http://www.CRNTT.com   2015-05-04 08:20:43  


對於中國經濟當前的通縮壓力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不能簡單地反通縮,也不必過於擔憂通縮,進而采取大規模刺激政策,帶來新的“政策後遺症”。
  中評社北京5月4日電/2012年以來,隨著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連續37個月持續負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逐步下行,關於中國宏觀經濟面臨通縮風險的關注日益增強。然而,對通縮的判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必須找准其背後的成因,這既是研判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基礎,也是辯證施策的關鍵。

  當前中國通縮壓力的表現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張茉楠、黃志龍文章介紹,1.一般意義上的“通縮”判定

  根據IMF對通縮定義:“通貨緊縮是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或GDP平減指數來衡量的總體物價水平的持續下降”。IMF定義的關鍵有兩點:一是指總體價格水平,二是價格水平持續的下降。所謂價格水平持續下降,一般是指6個月以上(2個季度)的持續下降。理論上是指CPI 環比連續6個月以上處於負增長狀態。

  但這種判定並不十分嚴謹,現實中至少兩種情景的物價持續下降不能視為真正意義上的“通縮”:一類是高通貨膨脹之後物價水平的正常回落不能視為通貨緊縮。例如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在金融危機期間貨幣大幅貶值,通貨膨脹急劇攀升,而匯率穩定或回調之後物價絕對水平則出現下降的現象,不能視為通縮。另一類是由於技術進步、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所造成的物價總水平下降,也不應視為通縮。

  2.“新常態”之下的“通縮”

  需要對通縮進行重新界定和區分,只有扣除由於普遍技術進步、要素生產率提高、生產成本降低和交易成本下降所引起的物價總水平下降後,物價漲幅持續低於正常水平之下的現象才應視為“通縮”。

  具體而言,評判通縮狀況一般將對應於潛在GDP增長率的物價水平變動率定義為正常物價水平變動率。在實際測算中,用趨勢物價總水平變動率近似地代替正常的物價水平變動率。當實際物價水平變動高於趨勢物價水平變動並超過一定時限,即認為通脹;當實際物價水平變動率低於趨勢物價水平變動,認為通縮。

  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開始進入“換擋期”,以2013-2014年季度GDP平減指數簡單算術平均數作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物價總水平趨勢變動率,當前中國物價總水平趨勢變動率大致為1.58%。換言之,只要某一時期不同指標衡量的物價水平變動率高於這一變動率一定幅度時,就可以認為發生了通貨膨脹,低於這一變動率一定幅度時,就可以認為發生了通貨緊縮。依據通縮成因一般可分為需求萎縮型通縮、供給衝擊型通縮和和混合型通縮。

  中國通貨縮壓力與表現

  文章分析,1.全球通縮走勢與表現

  當前,全球許多國家均不同程度遭遇整體通脹率和核心通脹率的“雙下降”。根據IMF數據,1990-2013年之間,全球通脹率平均為11%,2014年預計為3.9%,其中發達經濟體,1990-2013年間年均通脹率為2.3%,2014年僅為1.7%。今年1月份歐元區PPI為-3.4%,CPI為-0.3%,儘管歐洲央行採取大規模LTRO、負利率、資產購買計劃、歐元大貶值的“組合拳”,但仍未能扭轉乾坤。美國經濟總體表現突出,但2015年1月PPI降至0%,核心CPI為0.2%。日本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也不盡如人意,CPI已連續八個月回落,扣除消費稅影響後通脹水平也僅為1%左右。

  今年以來世界銀行、IMF、聯合國以及英國共識公司均下調對2015年世界經濟增長與以及通脹增長預測。儘管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通貨膨脹率仍較高,但世界經濟總體而言面臨通縮壓力。根據英國共識公司預測,2015年全球CPI將比2014年回落0.4個百分點。其中,美國將從2014年的1.6%降至0.7%,日本從2014年的2.7%降至2%,歐元區從2014年的0.4%下降為0.1%,亞太地區從2014年的2.7%降為2.2%,中國從2014年的2.0%降為1.8%。

  2.中國通縮走勢及表現

  (1)CPI走勢與表現。2013年以來,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持續走低。2014年全年同比累計漲幅為1.99%,低於上年CPI漲幅2.62%。從趨勢上看,2014年5月以來,CPI漲幅持續下行,至2015年1月已回落至0.8%。扣除食品之後的CPI漲幅,在2014年12月和2015年1月更是下跌至0.83%和0.6%。以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物價總水平趨勢變動率1.58%來衡量通貨緊縮狀況,CPI在2014年四季度正式步入通貨緊縮,扣除食品價格的CPI,一直處於1.58%水平上下波動,並在2014年8月加速步入通貨緊縮階段。

  (2)PPI走勢與表現。從PPI走勢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自2012年2月始連續37個月負增長,打破了1997年通縮周期創下的31個月最長紀錄。特別是2014年下半年在全球石油價格下挫的國際因素影響下,PPI出現加速下滑的趨勢。根據最新公布數據,2015年2月PPI環比下降0.7%,同比更是下降4.8%,創下了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此外,導致PPI持續負增長的主要因素大宗商品價格下挫趨勢並未停止,1月布倫特原油價格下降14.4%,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CIOPI)環比下降7%,主要城市鋼鐵價格鋼坯下降9.5%,動力煤價格下降3%,都預示著PPI降幅不排除進一步擴大的可能性。

  (3)RPI走勢與表現。衡量社會物價水平變動的另一重要指標是商品零售價格指數(RPI)的漲幅。自2013年以來,RPI漲幅同樣出現了波動下行的趨勢,其中2014年下半年加速下行的趨勢明顯,2014年12月創下了近年來的最低漲幅0.36%。與中國物價總水平趨勢變動率1.58%相比,2013-2014年兩年內RPI指數漲幅有15個月在1.58%以下,9個月略高於1.58%,始終處於通貨緊縮的邊緣。

  當前通縮壓力來自哪裡

  文章認為,從當前中國通縮壓力的構成原因看,既有需求衝擊,也有供給衝擊,其背後的傳導機制較為複雜。

  1.“需求衝擊”及其影響

  全球總需求不足是當前導致價格總水平持續下行的重要原因。從外部環境看,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已過去6年多時間,但全球經濟復甦步伐低於預期,產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

  同時,由於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全球貿易增長則更為緩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全球貿易增長預測,2014年和2015年全球貿易額增長預期分別下調為3.1%和4%,遠遠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10年平均貿易年增長率6.7%的水平,增量需求擴張有限。

  去年以來國內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存在,GDP增速也創下了1991年以來的新低,降至7.4%,第四季度降至7.3%,不論從GDP增速、投資規模、發用電量、外貿活躍度等實體經濟指標,或是貨幣供應量、社會融資量、利率水平等金融指標,還是PMI、消費者信心指數等先行指標來看,中國宏觀經濟都處在 “雙去”(去產能、去杠杆)叠加、“三低”(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並存的狀態。

  數據顯示,當前中國製造業投資中占比最大的9個主要行業投資的累計增速均不同程度地下滑,其中,汽車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計算機通信設備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投資增速的降幅都較大,對總需求產生抑制性作用。

  2.“負向供給衝擊”及其影響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產能過剩叠加需求顯著下行,加劇了經濟供需失衡的矛盾,導致產能利用率低下,主動去庫存與被動補庫存周期階段異常漫長,對整體價格水平形成了較大的壓制。此外,房地產市場“滯漲”,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大幅下降,與房地產開工直接相關的製造業產業鏈主要有化工、非金屬、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機械設備等行業,涉及的製造業投資約6.3萬億,占比製造業總投資規模的43%,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產能過剩”,工業通縮壓力較大。

  3.“正向供給衝擊”及其影響

  能源效率的提高、頁岩氣革命、新能源等替代能源的開發以及環境標準的提升正在改變全球資源能源的供給結構。全球產業結構趨向低碳化,以新能源、環保、高附加值製造業、生產服務性製造業以及能夠提高能源效率的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將成為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推動力,初級礦產資源、基礎大宗商品,以及化石能源需求會趨於減少,供需缺口加大,直接導致了全球價格總水平下降,這是全球資源能源格局變化帶來的“正向供給衝擊”同樣對全球資源價格產生向下壓力。

  世界銀行發布的《大宗商品市場展望》認為,自2011年初起,能源、金屬礦產和農業原材料三項大宗商品價格經歷了幾乎相同的下滑,降幅均超過35%。貴金屬價格2014年下跌12%,國際原油價格自去年7月以來下跌幅度已經超過了50%。低油價促使全球工業產出加速增長。全球工業產出3個月平均增速在今年1 月份從去年8 月份的1.2%升至5.3%。瑞士信貸表示,美國工業產出增速將在1月份達到超過7%的峰值水平。

  石油價格下跌對中國進口成本下降以及“上游”價格下跌對產生一定影響。簡單估算,油價下跌40%將給CPI和PPI帶來約0.4和2個百分點的回落,但油價下跌增加中國貿易順差,帶來國民收入的增加。中國鋼鐵、銅、鉛、鋅等金屬消費量均占世界消費總量的一半左右,其中相當多的原材料進口依存度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對降低中國工業品加工成本有利。2014年中國進口鐵礦石9.3億噸,平均品位按62%計算,全年進口鐵礦石到岸價從價位看下跌47%,年進口均價下跌23.4%,即平均每噸比去年便宜29.2美元,全年進口鐵礦石節省272億美元。

  此外,“正向供給衝擊”也來自於哪些不可忽新興業態和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一方面,互聯網+革命、電子商務以及流通業改革使得渠道被大大壓縮,大大節約了流通費用,帶來物流成本快速下降。另一方面,自2012年三季度起,服務業增速絕對值開始大於工業,二、三產業的結構性變化也將導致PPI走弱。

  總體而言,供給曲線相當於邊際成本曲線,這種來自於供給側的改善,降低了國民經濟的生產總成本,並進一步推動物價總水平下降,具有產出擴張的經濟特征,反而提升國民經濟對“通縮”的承受力,對經濟影響總體偏良性。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