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戶籍制度,須從破冰到融冰

http://www.CRNTT.com   2015-06-13 06:53:38  


  中評社北京6月13日電/戶籍制度改革,涉及億萬人的切身利益,因而總是牽動人心;也指向更多人的公平發展,因而終能安定人心。作為最基本的社會管理方式,在新一輪改革的路線圖中,戶籍制度改革無疑有著“一子落而滿盤活”的意義。

  去年6月,中央深改組研討戶籍制度改革相關問題;去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近日,有媒體梳理發現,截至目前已有17個省級的“地方版”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其他地區也陸續推出了一些市級層面的改革意見。上下聯動,這一重要改革迎來不錯的開局。而其中,幾乎所有省份都把建立居住證制度,作為破冰的一步。

  人民日報發表時評人陳凌文章表示,怎樣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考驗著平衡公平和效率的治理藝術。就此而言,建立居住證制度無疑是一個務實的選擇。一方面,不再以城鄉標準劃分戶口,消除制度性的歧視,體現了公平性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將基本公共服務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鈎,一定程度上減輕城市財政負擔,減少了改革的阻力,體現著漸進性的改革原則。可以說,從居住證入手,把住了戶籍制度改革的脈搏。

  曾有網友總結,北京戶口上附著了80多項福利,有北京戶口,無論買房、讀書、看病,明顯方便得多,甚至孩子考入名校的概率也比外省高……雖說數字不一定準確,但差異感是真實存在的。北京並不是特例。當前中國,游離於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不僅僅是2.69億農民工,還有更多在城市居住的農村戶籍人口。從“暫妝到“居妝,一字之差,為的正是讓這些“風中的無腳鳥”能落腳城市,最終享受同樣的公共服務。

  文章稱,太空艙艙內艙外壓力不同,需要用兩道門製造出一個緩衝帶,才能更好過渡。城市農村也存在這樣的落差,同樣需要一個台階一個台階走。比如,戶籍制度放開,大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即使翻番,恐怕也無法滿足激增的需求。如何避免出現“窪地效應”,造成人口在短時間內湧入城市,讓財政負擔難以承受?怎樣讓新來人口享受到公共服務的同時,不降低戶籍居民原有的公共服務水平?這是城市管理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也揭示出居住證制度的另一層意義。

  文章指出,公眾對戶籍制度改革的期待很高。與這些期待相比,現在一些地方的准入條件相對嚴苛,有的要求在當地擁有住房,有的則對學歷設置了門檻。而持居住證的“新城市人”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務也比較有限,住房、養老等都受到一定限制。有人質疑,“暫住證取消了,居住證又辦不下來,真成‘黑戶’了”。進得來、容得下,其實只是起點,關鍵還是留得住過得好,這才是真正的含金量。

  即便是一種過渡性的制度安排,對公眾的期待也需要更加重視。僅僅破冰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融冰,才能真正打破隔閡。正如學者所言,戶籍改革改變戶口只是“形”,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才是“實”。比如,城門敞開後,如何完善農民“三權”保障制度,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進城後,隨遷的子女入學、異地高考等教育問題怎樣解決?居住證辦下來了,就業、醫療、養老等一系列社會福利怎樣並軌?

  文章最後說,戶籍制度改革,頂層設計在中央,但歸根結底要靠各級地方政府推進。惟有用配套的改革,熨平公共服務的差距,才能讓戶籍制度改革真正上下耦合,讓居住在城市裡的人有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讓每一個人都在這一改革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