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從投資輸入到投資輸出:中國思維需轉變

http://www.CRNTT.com   2015-09-29 04:26:03  


  中評社北京9月29日電/中國將於2015年成為世界淨對外投資國,這是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歷史性轉變。此後,中國會進入投資輸出超過投資輸入的“新常態”。

  證券時報發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文章表示,投資淨輸入國的思維是防範性的,關注於如何保護本國產業以及通過引進外資獲取更大經濟效益。因此在對外資准入、股權比例、投資期限、利潤轉移等問題上習慣於管制或限制。

  作為投資淨輸出國,思維應是開放性的,除了關注本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安全與收益,還應要求對方國家開放市場、給本國企業投資以國民待遇。因此,在雙邊或多邊投資協議談判時,投資輸出國往往要求對方盡可能開放市場准入,強化對本國投資者的保護。

  文章分析,站在投資輸出國立場就能理解,盡可能放開對外資進入中國的准入,是給中國企業在海外爭取盡可能寬的准入限制;給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國民待遇,是讓中國企業在海外爭取國民待遇;改善對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經營環境,是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營造良好的海外投資環境。

  有研究發現,在中國剛剛開放市場經濟的1992年,全球市場出現的跨國公司已經或正在轉型:從跨國經營走向全球經營,從中心輻射式走向全球網絡式的管治結構,從追求股東價值最大化走向承擔越來越大的全球責任。由於全球性企業在經營時,在追求利潤與社會責任方面出現了種種不平衡,聯合國於2000年成立全球契約組織,其強調企業不光要賺錢,也要承擔人權、社會、環境保護等責任。

  這對於剛剛邁出國門僅有10年的中國企業來說,並不容易。我們可以從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遇阻的項目當中看出,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一方面是對投資國的具體情況欠了解和調研;另一方面是其本身仍保持了只適應中國本土的操作慣性。

  國企改革已經進行多年,但一些根本性問題仍未觸動,很多企業也未達到現代化公司的治理標準。比如在海外的國企負責人只對黨組負責,而不受公司治理機制的制約。如果該問題不解決,那麼中國國企在海外的經營很難適應國際市場的規則。

  今年4月底,中紀委網站公布了一批涉及境外國有資產監管問題的企業,包括中國石化、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等。而早在2012年,更有一部分國企被世界銀行列入涉嫌欺詐和賄賂的黑名單,包括大慶油田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地質工程集團公司、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等,這些企業在一定時間內都不能接受世行資助的項目。

  相比於國企,中國民企在進行投資時,一般在銀行貸款和項目准入上缺乏資源,所以更有可能用不合規的手段去彌補競爭劣勢,這些操作模式也被自然地帶到對海外的投資行為當中。

  文章強調,儘管中國對外投資的步伐很快,規模也很大,但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不要盲目樂觀。在這場對外投資的大潮當中,它們都得盡快適應國際規則和規範,總結教訓和經驗,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