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智庫雜誌:台灣政要群體 特徵與局限

http://www.CRNTT.com   2015-10-31 00:06:43  


 
  唯物史觀認為,個人在歷史上作用的大小、性質是存在差別的。台灣政要作為歷史事件的當事人和策劃者,歷史任務的發起人和組織者,在台灣政治進程中賦予了很多特色,甚至能夠決定個別歷史事件,導致社會發展發生某種曲折或跳躍。比如,蔣經國選定的國民黨接班人李登輝暗中扶持民進黨;蔡同榮推動“公投”和成立民視毒化了相當多台灣民眾的思想意識;謝長廷1998年操作“外遇錄音帶風波”、陳菊2006年操作“走路工事件”讓國民黨夢斷高雄;宋楚瑜2000年獨立參選導致國民黨喪失政權;陳水扁“兩顆子彈”使2004年“大選”一夜翻盤;施明德“紅衫軍倒扁”掀起風潮又偃旗息鼓;柯文哲“政治素人”攪動政治渾水等,都反映了重要人物對政治進程的巨大影響力。不過,這些令人唏噓感歎的事情,看似偶然實際上有其必然性,歷史有戲劇性但不會開玩笑,台灣政要個人並不能決定歷史發展的根本方向。至於他們究竟順應還是違反了歷史規律,促進還是阻礙了社會發展,是流芳百世的英雄還是遺臭萬年的小丑,歷史自有公論。

  通過選舉分配政治資源  政黨輪替和世代更替交織進行

  台灣政要的從政平台,縱向上可分為村里、鄉鎮、縣市、“中央”等層級,橫向上可分為行政首長、民意代表、部會主管、黨魁黨鞭、社團領袖、公營事業負責人等職位,陣營上可分為在朝與在野、泛藍與泛綠等類別。能上到高位的頭面政治人物,大多經過了多個層級、多個職位、多個選舉的交叉歷練,看似跌宕起伏,實則有跡可循。特別是隨著台灣政治生態的變遷,“兩黨政治”已然成型,“輪流坐莊”成為常態,政治資源基本上由國民黨和民進黨兩家分配,分配方式就是各種各樣的選舉。如果脫離了國、民兩大政黨,所謂“第三勢力”的空間十分狹窄,如宋楚瑜、楊秋興、施明德等人的個人能力不弱,但也不得不滑落到邊緣位置。當然,各個黨內的派系之間、世代之間、“瑜亮”之間、中樞和地方之間、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之間,也有一個權力再分配問題。如“政治孤鳥”呂秀蓮、“千山獨行”許信良,由於不善經營派系,即便留在民進黨內,也沒有多大施展舞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