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政治經濟瓶頸期 兩岸如何突破

http://www.CRNTT.com   2016-02-07 00:06:17  


 
  產生兩個瓶頸期的深層原因

  兩岸政治關係與經濟關係瓶頸期的出現,是台灣問題的本質、兩岸綜合實力的變化、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產生兩岸政治關係瓶頸期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兩岸在國家政治權力分配問題上目前存在目標分歧

  台灣問題的本質是關係台灣政治走向的國家統一問題。國家和平統一最終不可避免要面對國家政治權力的分配問題。國家有不斷演化的內在規律,國家政治權力的變化是重要推動力。②國家統一的本質,是保持國家最高權力的唯一性。國家主權包括對內和對外的最高政治權力,如果都是唯一的,國家就是統一的;如果都不唯一,國家是分裂的;如果對外最高權力唯一但對內最高權力不唯一,國家介於分裂與統一之間,也可稱為分離的。兩岸關係的當前狀況就是分離狀態。由分離走向統一,權力問題的解決是國家統一模式是否能夠為各方尤其是具有分裂傾向一方所接受的關鍵③,這個瓶頸無法回避。當前的政治現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為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即中國對外最高權力是唯一的;但台、澎、金、馬地區與大陸地區分別由台灣當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轄,因此中國對內最高權力不是唯一的。大陸的最終政治目標是在一中框架內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對如何實現全中國對內最高權力唯一化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台灣的政治目標則是要求大陸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確保其對內最高權力的同時,盡力爭取突顯台灣的國際存在,客觀上挑戰中國對外最高權力的唯一性。在這點上,島內國、民兩黨的共同點是都不肯放棄和協商台灣當局在島內的各項對內最高權力,且希望爭取擁有對外最高權力,爭取國際認同;不同點是以何種名義爭取、以及是否要涵括中國大陸。

  二是島內兩個主要政黨在適應和引導主流民意問題上存在差異

  一般認為國民黨在經濟和兩岸議題上更有經驗和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民進黨近年來在島內的勢力壯大,除了國民黨執政績效的因素外,一定程度上與其更善於迎合和誘導台灣新時期主流民意有關。在台灣實現經濟起飛之後,與繼續追求財富增加相比,島內民眾更加關心改善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我的關係,並由此產生環保、民主、尊嚴的要求,民進黨於是提出“反核四”、“反黑箱”、“反一中”等訴求,模糊地迎合了島內主流民意,具有迷惑性,可以拉選票。當然,其主張的內容往往似是而非:追求環保是否一定要反核,世界上擁有核電站最多的美國和法國不追求環保嗎?如果兩岸簽署ECFA及後續協議的過程被稱作“黑箱作業”,民進黨執政時以同樣方式推動台灣加入WTO和對外簽署FTA為什麼沒有被稱為“黑箱”?如果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承認以“一中原則”為核心的“九二共識”不能給台灣同胞帶來尊嚴,難道挑戰和平的“法理台獨”分裂國家可以帶來尊嚴嗎?至於民進黨經常提及的島內民眾對台灣經濟增長“無感”,其實自2000年民進黨執政起台灣民眾平均薪資水準就長時間沒有提高,只是在國民黨執政時提出來“無感”的概念,使之成為民進黨在爭取島內選民時的有效策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