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實施適當適量的刺激是必要的

http://www.CRNTT.com   2016-02-18 07:49:43  


  中評社北京2月18日電/從2月5日到11日,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出現連續暴跌的局面,金融市場風聲鶴唳!

  騰訊財經發表特約評論員、中國國際金融學會理事柴青山文章分析,歐股大跌的原因是歐洲經濟復甦變慢,銀行在低利率環境下業績受損,德意志銀行因油價大跌在相關交易中損失較大。日股大跌也有三個原因:2017年日本仍要增加消費稅;在全球金融動蕩的情況下,日元成為避險資金的選擇之一,並因此而大幅升值(一周內升值了9%);因油價過低,中東國家不得不拋售日股以獲得政府所需要的資金。美股大跌主要是擔心金融動蕩和中國等新興國家經濟不景氣會損及美國的經濟增長。

  2月10日美聯儲主席耶倫在國會講話時表明了其對經濟前景的擔憂,也是上周四歐美日股市大跌的原因。其講話大概有三層意思:

  美國就業數據仍強勁,但美國經濟有可能會因股市下跌和新興國家經濟不景氣而轉弱;

  中國經濟雖然沒有明顯轉差的跡象,但其匯率和外匯政策讓全球擔憂;

  除印度、中國外,其他新興國家因石油等初級產品價格大跌,未來經濟和金融市場有可能會出事。

  不僅耶倫對經濟前景信心不足讓市場感到恐慌,對各國央行到底還有多少工具、是否會在量化寬鬆及減息上缺乏進一步刺激經濟的手段,投資者也頗為擔心。

  文章認為,從近六個工作日的金融動蕩看,如果沒有果斷有力的應對,未來的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恐怕難以獨善其身。所以,央行、財政部、證監會應早出相關政策,降准、降印花稅、養老金投資等工具是否可以用於刀刃,應該充分思量;權威官方人士的表態將使之成為投資者信心恢復的“關鍵先生“, 像去年9月份周小川行長的講話就很有必要。

  在耶倫講話之後,期貨交易顯示美元加息在3月份可能性已降至7%以下,6月加息的可能性只有19%,9月、12月加息的可能性也比較低,市場普遍認為下一次加息將被推遲至2017年第二季之後。市場甚至已開始探討美元減息至負利率的可能性。這就為中國降准創造了條件(主管部門此前擔心中美息差縮小導致資金外流)。從穩增長和彌補外匯占款減少近萬億元的角度看,降準確實也是必需的。

  從經濟前景和歐美日股市走勢看,發達經濟體陷入危機的可能性不太大,但股市還會動蕩,經濟也會明顯放緩(上周五歐美股市回升主要是受到石油可能限產、德銀回購50多億美元的債券等消息的刺激)。至於俄羅斯、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墨西哥等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新興國家,發生危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並勢必在今後波及中國及發達國家的經濟和金融市場。從上周的大動蕩看,石油價格暴跌對中國、日本、歐洲等石油消費國來說未必盡是好事,而更象是雙面刃,因為它對全球經濟有明顯的負溢出效應。金融大動蕩告訴我們,現在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和人民幣匯率走向是擔心的。可能的大動蕩還提醒各國央行,一國的貨幣政策包括匯率利率,都有負溢出效應,大國之間的相互合作顯得很有必要,尤其是在當前全球投資者擔心各國央行缺乏進一步刺激手段的情況下。

  文章提出,為了阻止危機,當前必須盡快在三方面推進國際合作:

  一,由石油輸出國與非石油輸出國達成一項限產協議。

  二,以G20為協商框架,主要經濟體的央行盡快達成新的“廣場協議”,一方面保持日元、人民幣、歐元匯率的相對穩定,另一方面在利率及數量型工具上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對中國而言,應當有憂患意識,並盡快降准。對降准可能導致市場利率微降、境內外息差縮小、資金外流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我們更應明白:人民幣利率迄今仍顯著高於美元歐元和日元,更何況從2005年以來的實踐已經表明套利者最關注的是匯差而非息差;只要合理正確地引導市場預期,在盯住一籃子貨幣的同時著重管理好人民幣對美元的波幅,避免市場出現單邊貶值預期,在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規模龐大及通脹率較低的有利形勢下,中國是完全有條件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的。對另一個全球大國~美國而言,不僅應緩加息,還應對加息設置清晰、透明的條件(比如經濟增速、就業及通脹率等)。

  三,在財政上各國也應採取行動。就中國而言,應顯著增發國債,用於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資。

  文章稱,毋庸諱言,當前全球經濟金融風險顯著上升,與擔心中國經濟放緩及其蔓延有一定相關。關於這一點,我們沒必要去反駁,也沒必要去自我辯護。儘管美國加息對新興國家有影響,但中國經濟顯著放緩、股市暴跌和人民幣主動貶值也是全球經濟金融的擔憂所在。中國金融市場尤其是股市匯市動蕩不已,已屢次導致全球股市暴跌,新興國家間出現空前的競爭性貨幣貶值,石油、鐵礦石及有色金屬價格持續暴跌至“白菜價”,最後完全有可能在全球經濟的薄弱環節~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國家誘發經濟金融危機。除了金融市場的傳染外,中國內部需求的顯著萎縮,不僅加劇了自身的產能過剩,對新興國家的衝擊也比較明顯。

  就金融動蕩的原因而言,有美元加息、金融去杠杆、滬綜指在5200點時股市估值偏高等客觀因素,但也有監管層執行不力、協調不足和措施失當等主觀因素,比如去杠杆不夠平緩、去年六月過早宣布經濟已好轉將不再降准減息、匯改時機選擇不當、中間價改革給市場一種主動貶值的感覺、熔斷機制不合理、註冊制改革的先後順序不明確、出台針對大股東減持的管理辦法太遲等。就經濟低迷而言,“三期叠加”是主因,但政策造成的需求萎縮也比較明顯。比如,2013-2014年實施明為穩健、實為從緊的貨幣政策,打壓了總體需求; 房地產政策鬆梆得太晚,導致相關投資和消費低迷;對地方融資平台採取一刀切的嚴管,而不是鼓勵公司化改造、鼓勵地方政府出售資產和股權來減債,致使許多地方難以維持對基礎設施的投資。

  文章指出,產能過剩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內需不足既有客觀原因又有主觀原因。所以,中央在宏觀調控上必須果斷:不能過度依靠新供給;供給側改革是必須的、而且十分重要,但見效比較慢,其正面影響屬長期而非中短期,因此採取對策維持總需求的微升是必要的、緊迫的;為此,必須提振房產銷售,必須使地鐵、停車場 、地下管網、環保環衛及江河土地整理等基礎設施投資保持一定的增幅,必須果斷實施穩中偏鬆的貨幣政策、保持匯率的基本穩定,必須使財政政策真正轉向積極。這是救己、利人之舉。如果遲緩不決、等到全球性危機真來了再動手,那時中國付出的代價就大了,就有可能會驚慌失措,並被迫走超發貨幣、搞過度財政刺激的路子。在當前情況下實施適當適量的刺激是必要的,它既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又可避免本國經濟金融出問題。於人於己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