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轉型正步入相持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6-04-16 08:06:20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已經經歷了十年高速增長階段和五年轉型調整階段,平均經濟增長率從10%以上回落到7%左右,目前經濟轉型在進行中。
  中評社北京4月16日電/當前人們最關心的是中國經濟是否已經觸底,是否存在滑出底線的可能?既然經濟增長率的回落是經濟轉型導致的,那麼,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判斷經濟轉型到底走到了哪一步,完成了什麼任務,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上海證券報發表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文章稱,儘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都強調經濟增長方式要轉型,在不同時期提出了不同的轉型要求,政府也始終把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作為工作重點,但是這一次經濟轉型與過往歷史上的完全不同,是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調整,是一次長周期的重大發展階段的調整。根據發展經濟學原理和世界上發達國家經驗,欠發達國家在利用後發優勢加速發展、走過趕超階段,特別是人均GDP達到或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之後,隨著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絕對成本比較優勢的逐漸喪失,經濟增長動力會發生重大變化,經濟結構將跟隨進行重大調整。在這個調整階段,傳統經濟增長動力會急劇下降,經濟增長會失速;經濟結構會劇烈調整,金融市場也會出現動蕩,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矛盾和風險會加速積聚和釋放。德、日、韓等國都曾經歷過這樣的陣痛,並且經過較長的調整,才逐步步入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的發展階段。當然,也有一大批欠發達國家在達到中等收入後,經濟增長失去了動力,經濟結構難以優化,失去了增長的持久性,跨不過“中等收入陷阱”。

  當前,中國人均GDP已經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正面臨欠發達國家走過趕超階段後出現的共性問題,經濟增長的動力和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這次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任務就是要主動適應經濟增長動力變化,全面優化經濟結構,盡量減輕轉型期的陣痛,讓經濟盡快步入下一發展階段。中國具有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內外部條件,有能力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制定正確的政策和應對策略,主動適應國內外市場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加速改革和創新,盡快邁入未來三十年的次高增長階段。

  從2011年開始中國經濟正式步入轉型調整期,一直到2015年,各項宏觀經濟指標都出現下滑,這五年構成了中國經濟轉型的前半場。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已經經歷了十年高速增長階段和五年轉型調整階段,平均經濟增長率從10%以上回落到7%左右,目前經濟轉型在進行中。

  五年的經濟轉型實踐,讓我們對中國經濟轉型的特點、路徑和方式有了一些認識,具備條件去總結一些規律,並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經濟轉型從內容上來說,包括增長動力的改變、增長結構的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三個方面,三個方面是互相關聯的。從轉型的歷程來說,大約需要經過十年左右的時間來完成,單從經濟增長率的表現來說,將經歷持續回落、相持和緩慢復甦三個階段。從發展階段來說,2016年已經大致步入相持階段,經濟增長率趨於穩定,各種矛盾和風險加速積聚並逐步釋放。經濟轉型步入相持階段也是最困難時期。

  經濟增長動力的轉變是經濟轉型的核心驅動因素

  文章分析,中國前三十年尤其是轉型前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三大動力:勞動力絕對成本優勢推動下的中低端商品外貿和中低端製造業;城鎮化加速推動下的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業;消費穩定增長推動下的消費性生產和服務業。

  2001年加入WTO以後,中國在製造業上的絕對成本優勢充分體現了出來。勞動力充沛且成本低,基礎設施完善先進,制度與通商環境穩定,再加上各級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讓中國成為全球中低端產品的製造王國,促使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加工外貿強勁增長,帶動中低端製造企業遍地開花,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成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

  中國城鎮化的加速、房地產的產業化和城市的擴張,推動著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兩大產業的持續繁榮。這兩大產業又通過土地增值,形成了利益互生、相互推動的發展格局,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城市面貌,提高了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了城市接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能力,成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第二推動力。

  中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消費穩步上升,帶動了消費品製造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持續增長。中國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始終在50%以下,再加上居民有很高的儲蓄意願,導致居民消費占比始終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居民消費再加上政府消費也始終徘徊在GDP的50%左右。儘管居民消費占比很低,但是增長始終很穩定,對整個經濟增長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第三推動力。

  外貿和中低端製造業的高速增長、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的高速增長,再加上居民消費的穩步增長,構成了轉型前經濟高速增長的三大傳統動力,成就了年度平均10%以上的高增長率,形成了高儲蓄、高貨幣、高投資、高製造、高外貿、高耗能耗材的趕超型增長模式,吸納了近2.7億農村轉移的勞動力,寫下了中國經濟發展史上最光輝的一頁。然而,這種趕超模式持續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經濟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伴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潛力下降和轉移速度放慢,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不斷提高,經濟結構日益扭曲,環境承載力受到嚴重考驗,社會分配結構過度扭曲。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臨界點,就必然催生中國經濟轉型的到來。

  從2011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傳統動力還是依次發生了改變。

  首先,中國結束了以勞動力絕對成本優勢為支撐的低端製造產品外貿的擴張階段。潛在勞動力停止了增長、農村勞動力停止了大規模轉移,再加上持續經濟高增長帶來的居民收入的增長,讓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低端製造業和來料加工性低附加值外貿在中國失去了高速增長的條件。從2011年開始,中國外貿進出口出現了持續下降的局面,這儘管和全球經濟低迷、全球外貿增長下降有著共同的背景,但主要是由中國自身要素成本變化導致的。外貿下降和低端製造業的退潮對經濟增長的下拉作用非常大,中國經濟增長率從10%以上回落到8%左右主要是由第一推動力變化導致的。

  2015年中國人均GDP才剛剛達到八千美元,在國際貿易上仍然存在著綜合比較優勢。中國外貿必須要從以低附加值商品、低端製造業為主,轉型到以中高端商品和服務業輸出為主;從單純以吸引外資為主,轉型到資本輸入輸出並重的局面。當然,從要素成本的絕對比較優勢轉向綜合比較優勢、從後發優勢轉向先發優勢,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儘管中國外貿增速已經持續下降了近五年,但目前還沒有完成動力轉換的過程,還需要通過全面提升製造業水平、大幅提高中高端製造業的比重、積極參與制定並適應全球外貿新規則、加緊服務外貿發展和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等一攬子政策推動,來實現全面升級。

  關於在城鎮化背景下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持續高增長是否到了調整期、能走多遠,人們的爭議就大得多。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兩大領域投資增長的持久性要比低端製造業和低端外貿長得多。中國的城鎮化率只有56%左右,市民化率就更低。一直到2020年,中國都將處在城鎮化不斷加快的進程中。不斷提高的城鎮化,對房地產和基礎設施特別是城市以及城際基礎設施的帶動作用仍將延續。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35平方,城市住房自有率和成套率大幅度上升,大型城市人口導入速度放慢,這些決定著房地產需求總體趨於平穩,長期穩中有降。在建面積過大,三、四線城市庫存嚴重,決定著房地產市場總體供求平穩、局部供大於求。由於房地產不同於一般工業產業,具有資產屬性,具有投機性和杠杆性,除了受真實供求關係影響外,也受到金融市場的影響。2015年下半年以來,政府貨幣寬鬆力度較大、利率大幅下行、其他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再加上供給側改革中去房地產庫存政策刺激,導致近期中心城市的房地產價格大幅上升,從而帶動需求急劇增加,並逐漸向三、四線城市蔓延。但是,這種短期的市場變化並不能改變房地產總體供求格局。從大格局看,房地產從2013年開始步入調整階段的趨勢不會改變。

  基礎設施投資是完全受到政府力量左右的投資領域,地方政府是投資主體。為了應對經濟轉型所導致的經濟持續下滑的壓力,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擴大民生和軟件類基礎設施投資,推動投資主體社會化,推廣PPP模式,開展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開辟地方政府新的資金渠道,穩住了基礎設施投資。但是,從長期趨勢來看,中國硬件基礎設施投資在中心城市、東部和東北地區趨於飽和,基礎設施投資絕對規模過大,總體增長速度逐步放慢將是基本趨勢。

  與前兩大動力不同,居民消費增長不但不會走弱,還會穩步提高,變化的只是居民消費結構的改變。中國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正在發生改變,居民收入占比正在持續上升。城鎮化和市民化加速將推進農村居民消費能力的逐步提高,居民消費正在從以生活必需品消費和商品消費為主,轉向享受性消費、服務性消費和中高端商品消費等領域。

  綜上所述,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變主要表現為成本要素推動下的低端製造業和低端商品外貿的急劇退潮,城鎮化推動下的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的緩慢下行,居民消費推動下的消費品製造業和生活服務業的穩步上升,總體上呈現的是一個急劇下行、一個平穩下行、一個緩慢增長的格局。過去五年,下行的壓力要遠遠大於上行的動力,這是導致經濟增長率逐級下台階的基本原因。

  經濟增長的結構調整往往會表現為矯枉過正

  文章表示,經濟增長動力的轉變必然表現為經濟結構的調整,最突出的表現為外需和內需、製造和服務以及投資和消費的結構變化上。

  從2011年開始,中國外需和內需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外貿增長的高峰期,中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超過了70%。外貿依存度過高,導致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和外貿依賴度過高,降低了經濟增長的內在穩定性。近年來,伴隨外貿增長率的持續下降,外貿依存度逐漸降低,目前已經降低到50%左右。這一比例對中國是比較合適的。當然,也不是外貿依存度下降得越低越好。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高儲蓄高投資的增長模式仍然需要延續相當長一段時期。不斷開拓全球市場,為過剩投資和過剩產能尋找出路仍然十分重要。外需是外需,內需是內需,內需不能替代外需。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外貿增長狀況表明了一國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優勢 。中國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重要條件是必須繼續培育國際競爭比較優勢,繼續讓中國外貿增長率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從2013年開始,中國製造業和服務業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開始超過了工業。中國製造業已經經歷過兩次退潮。第一次大約發生在2007-2012年之間,伴隨低端商品外貿退潮,低端製造業也開始大規模退潮。受其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中國東部和東南部省份中加工外貿占比非常高的地區,後來部分低端製造業開始從東部省份向中西部轉移,為低端製造業的發展贏得了一定空間。但是從趨勢來看,區域轉移也改變不了低端製造業的命運,中西部地區的製造成本也在快速上升中。中國製造業的第二次退潮發生在2014年至今,主要是伴隨著投資持續回落而出現的投資品製造業的退潮。由於在中國工業領域中服務於投資的工業占了70%左右,因此投資退潮對製造業的影響甚至比外貿退潮的影響力還要大,尤其是對投資品工業占比非常高的東北地區和礦物能源產區衝擊更大。投資品工業退潮跟外貿製造業退潮的原因不同,外貿製造業是因為太低端,對要素成本太敏感而被淘汰,投資品製造業退潮主要是由國內投資需求下降、產能嚴重過剩導致的,目前這種狀況仍然在延續。

  在中國製造業經歷的兩次退潮中,服務業雖然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但是總體上保持了平穩增長態勢,尤其是金融業和信息服務業在經濟持續下滑階段甚至保持了超常繁榮,導致從2013年開始我們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開始超過工業,目前已經超過工業約十個百分點。服務業超過製造業是經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後產業結構必然發生的變化,是合乎規律的,是產業升級和高端化的重要表現。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當前中國服務業超過製造業主要不是以服務業加快增長方式出現的,而是製造業快速回落造成的。製造業滑落速度過快,在一些中心城市已經觸及心理底線。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資源充沛且質量不斷提高,成本總體上具有國際比較優勢,尤其與發達國家相比,比較優勢更加明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仍然要走工業為本、製造強基的發展道路。振興製造業、培養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防止產業發展過分空心化和虛擬化仍然是基本方向,我們不能拿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作比較坐標。服務業發展離不開製造業,只有以製造業的高端化發展和人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為基礎的服務業發展,才是具有扎實基礎的發展。

  從2015年開始,中國的投資和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投資的實際增長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大致持平。中國的儲蓄率和投資率一直都維持在50%左右,遠遠高於全球25%左右的平均水平。從過往歷史看,中國經濟高增長始終是以高儲蓄、高貨幣和高投資為條件的。但是,伴隨著低端製造業的退潮,特別是近兩年來房地產投資的下降,中國投資增長率正在持續下降,投資和消費的結構正在發生根本變化。過去中國的投資增長率差不多是社會商品零售額增長率的兩倍以上,這幾年隨著投資增長率的持續回落,兩者在2015年已經基本持平,未來甚至會出現投資增長率低於消費增長率的情況。從對當年GDP增長的貢獻來看,去年中國消費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66.4%,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降低到34%左右。中國投資增長率適度下降、消費增長率適度上升,進一步擴大消費在經濟中的占比,是經濟轉型的趨勢性結構變化,符合經濟規律,但也不是投資率下降得越多越好。投資仍然是積累經濟長期發展潛力的重要手段,製造業升級、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保等領域的發展主要靠投資。

  目前,投資動力下降過快特別是民營經濟投資動力下降,跟中國的宏觀收入分配結構調整過快有很大關係。這幾年中國居民收入增長始終高於GDP增長,政府收入增長也基本高於GDP,導致企業收入增長持續下降,甚至出現了負增長,淨資產收益過低,嚴重挫傷了企業投資積極性。因此,在繼續保持居民收入較快增長的同時,必須適度控制政府收入的增長,推動企業收入增長逐步回升,激發投資的積極性。

  總之,當前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總體上是經濟增長動力轉變的結果,代表著經濟轉型的基本方向,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但是,的確也存在著矯枉過正的現象。短期內,中國的外貿、製造業和投資都存在下降速度過快、占比下降過快等問題。我們在注重擴大內需、擴大消費和大力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必須充分認識到外需、製造和投資在中長期經濟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外需、製造和投資,需要的是不斷升級、提高能級、調整結構,而不是單純的增長速度的下降。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