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李義虎520前夕詳解兩岸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6-04-30 00:06:02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研究部主任姚遙擔任主持人。(中評社 徐夢溪攝)
 
  8.歷史趨勢與大陸對台政策調整

  李義虎表示,大陸綜合國力崛起是必然的,這種崛起帶來的中華民族復興是歷史趨勢,國家統一則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一部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大陸正在強勢崛起,國際上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這種趨勢,無論是使用經濟制裁手段還是軍事遏制手段,甚或使用直接干預手段。到現在,中國已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5年,而且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還在不斷提升。“十三五”這5年非常關鍵,如果完成預期目標,第一個100年目標就實現了,還為完成第二個100年目標奠定堅實基礎。2020年,中國就會再一次躍上一個新的、更大的台階。一方面,會大大縮短與美國的差距,另一方面會把其他幾個大國甩在後面。當然,條件是必須保證6.5%以上的增長率,必須保證目前的改革、包括供給側改革順利推進;另外國內不能出大的差錯。

  如果上面說的都能夠做到,兩岸關係就會在根本上發生“勢”的轉移,大陸能夠牢靠地掌握所謂的主導權。換言之,如果說過去大陸在兩岸關係中要承受台灣內部“憲政改革”及其政治生態變遷的後果,那麼今後台灣整個社會也要承受大陸崛起的全部後果,包括大陸全面深化改革與依法治國的後果,更要面對民族復興和國家統一的前景。

  當然,中國的統一需要具備一些比較硬的條件:

  一是,要具備實力條件,包括物質實力和精神力量,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不僅經濟實力條件要充分,軍事實力也要足夠強大,中華文化必須復興。只有這三個方面都強大,中國崛起就會產生重要的國際政治後果,中國能夠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平抑世界霸權國對我國內政的干涉。二是,要具備心理基礎。台灣雖然有一些政治勢力和部分民眾抗拒統一,但只要有台灣民眾中間存在被統一意識,國家統一的心理基礎就具備了。從歷史先例看,也從世界上統分的實例看,主動統一、自願統一的幾乎很少,都是“大軍一到,便受招安”;但如果是抗拒統一,並且表現為長期抗拒統一,就比較麻煩,統一過程會有阻礙。在中華文化復興的過程中,只要被統一意識存在,就有可能在“統”壓過“獨”的大環境(“勢”)中轉化為統一意識,就足以提供統一的心理基礎和思想基礎。

  針對大家所關心的最近大陸對台政策的一些調整,李義虎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對台政策的具體做法確實有調整,有三個特點:“從無感到有感”、“從讓利、照顧回歸常態”和“建立獎懲機制”。

  第一,從操作層面說,從無感到有感。自2005年以來,大陸借由海峽論壇、兩岸經貿論壇推出100多項惠台措施,2008年之後更有意識地推動“經濟讓利”政策。這些措施對兩岸和平發展貢獻良多,但不少台灣人、尤其是基層人士卻對這些大禮包“無感”,甚至對“讓利”、“惠台”這樣的字眼有一定反彈。反服貿運動對“經濟讓利”的反彈達到極致。現在,這方面的政策和做法有了調整,從“無感到有感”。如岡比亞與大陸複交、陸客赴台減少及虱目魚契作終止乃至處理肯尼亞案等,顯然都是讓人有感的動作。只不過,有些不幸的是,這種有感是從痛感開始的。痛感的好處,是讓人印象深刻。

  第二,從讓利、照顧回歸常態。大陸與台灣簽訂ECFA、服貿協議等,都給台灣開出很好的條件,基於同胞之情,我們給台灣的優惠比韓國多。但台灣除了一些明白人之外,似乎領情的不多,污名化的不少,“不僅無感還沒留下什麼好話”。反服貿之後,尤其是台灣新科立委通過條件苛刻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經濟讓利”政策即告結束。兩岸經濟關係回歸常態,完全依照市場化運作。

  第三,建立獎懲機制。按照制度經濟學的要求,彼此正常的經濟關係互動及發展應該有一種常態化的獎懲機制,這樣才會對彼此的經濟關係起到推動、激勵、調節作用。在兩岸關係的運作層面,只有獎沒有懲,不是一個常態性的做法,也不是制度化的做法。而且,只有“讓利”、“惠台”等“獎”的做法,會被對方視為理所當然,不會有感。這種情況顯然應該調整和改變,除了“獎”還要有“懲”,要使雙方的經濟關係產生必要的張力;現在比照與其他經濟體的關係,建立和推行獎懲機制。因此,獎懲機制的建立是另一種制度化的建構,兩岸經濟關係除了依照市場化運作,還要按照制度化要求運作。

  講座結束後,與會的院友踴躍提問,李義虎院長均作了有針對性的認真回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