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張效民語中評:日本援非,中方如何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16-09-29 00:13:42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張效民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中評社 張爽 攝
 
  中非合作:源遠流長 互利共贏

  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有著60多年的歷史,可以從1956年和埃及建立外交關係之後算起。1964年1月,周恩來總理在訪問加納時,通過新聞記者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八項基本原則,其中強調:“中國政府一貫是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對外提供援助,從來不把這種援助看作是單方面的賜予,而認為援助是相互的。”

  張效民指出,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中國就和非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當時主要是政治上的相互支持。很多非洲國家開展獨立解放運動,中國作為第三世界國家對非洲提供了很多政治上的、經濟上的、精神上的和道義上的支援。“援助的政治功能比較明顯一些,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時,有26票來自非洲國家。”

  他強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對非洲的政策也在進行調整。八十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對外政策要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也更注重援助的互利性。但始終不變的,是中非合作要遵循的原則: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互利合作”,文化上“交流互鑒”。

  國內對中國的援非與合作長期存在著一些質疑和不解的聲音。其中比較主流的,是對國家用這麼多人力物力援非感到不解:為什麼在國內很多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例如貧困問題,教育問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等等),大力援助非洲?張效民認為,這樣的質疑源於大家未了解到援非的好處:“甚至有一些高層次的人,也會對國際援助有一些看法。這恰恰說明了我們(學者)還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要思考如何讓國內的民眾更加了解、理解和支持我們對外援助的工作。”

  張效民指出,政治上的好處首先體現在可以獲得非洲國家的認可和在國際事務中對中國的支持。他強調,目前來說,我們依然需要非洲國家在國際議題上和我們保持相近或者相同的立場,支持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做法。

  其次,經濟上,良好的中非關係也能催生出互利共贏的合作。“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是放在雙邊合作的背景下的。一方面,對非洲來說,可以推動經濟發展以及各方面的改善。例如,中國對非洲的鐵路援建和基礎設施建設,就極大地促進非洲運輸能力提高。截至2015年9月,中國在非洲已經建成的和在建的鐵路里程已經達到5675公里。中國在肯尼亞修建的蒙內鐵路,蒙巴薩港口到內羅畢,雖然里程並不長,但每年的運輸能力可以達到2500萬噸。另一方面,中非合作也有助於中國在非洲建立和開發市場。對非援建鐵路也可帶動國內鐵路設備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及相關設備的出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