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大陸對台政策須理解的基本概念

http://www.CRNTT.com   2017-09-11 00:09:47  


 
  早在1990年時,筆者閱讀到了台灣旅日學者戴國輝研究“2.28事件”的專著。它在提供“2.28事件”詳實面貌及其原因過程中,把歷史觸角延伸至“乙未割台”及以後台灣人民的心理變遷。這引起筆者深沈思索與此後執著的探究。自此而後,就總覺得一般的認識與論述中缺少了點甚麼,隔膜著點甚麼。到前述2000年的參考文章中,筆者第一次比較完整地闡述了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與理解,並在以後的參考文章中不斷重復(一是思想觀念的把握與理解往往需要較長的過程,二是由於相關領域自然的人事交替)。文中有一個專門部分“百年回首――台灣人特殊的歷史遭遇及由此生成之二重心理結構”,是這樣描述的:

  百年回首:台灣人特殊的歷史遭遇及由此生成之二重心理結構

  這裡所指台灣人,先講在島內佔人口絕大多數的“本省人”。不論就血緣、地域還是歷史、文化而言,台灣人無疑就是中國人。但由於過去整整一個世紀中台灣人特殊的歷史經歷,使他們在兩岸統一問題上形成一種非常複雜的二重心理結構,對祖國中央政府存在一種非常獨特的恩怨情仇。

  世紀初:被母親拋棄的無奈。

  1895年甲午戰敗,清政府為求自保割棄台灣。當時島內軍民哭天搶地,泣求中央政府勿將他們拋棄於東洋;求告無效,遂自行組織奮起抗日。因清政府在日本淫威下極力撇清同島內抗日軍民的關係,甚至將撤退到福建沿海的官兵綁交日本人殺頭,他們被迫以“台灣民主國”宣佈獨立,以此為號召與敵抗爭(因為已沒有資格自稱中國人),但仍以“永清”為年號,明示“永向大清”心志。不久終因敵我懸殊,慘烈失敗。這一歷史遭遇,使台灣人民遭受巨大的心理損傷,在心態上淪為“亞洲的孤兒”。在日本統治漫長的五十年裡,由於殖民地的身份、被歧視的待遇,台灣人凝生出兩種強烈的意願:一是回歸祖國懷抱,這是民族主義的意識;二是解除被壓迫的命運,渴望當家做主,這是民主主義的要求。這雙重要求鮮明地體現在林獻堂的議會請願運動以及文化協會的社會運動上,尤其日本殖民者“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結構性政策,使台灣農民淪為“農業的無產勞動者”,更促進社會運動的興起。但這些運動都遭到日本強權統治無情鎮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