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文明學領綱 構建“一帶一路學”

http://www.CRNTT.com   2018-08-28 00:26:04  


 
  順便說明一下“國民國家”的含義。在中國被翻譯成了“民族國家”,但是這一字之差就模糊了其準確的含義。“國民”的含義是:人不分民族、人種是特定國家的屬民,被要求認同並忠誠特定的國家。“民族國家”一詞僅僅是在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之後,才取代了“國民國家”成為了常用詞,不是科學性的概念。

  所謂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比如說在日本人中,在法律上和實質上及名詞上,都不存在琉球族、朝鮮族、漢族等稱謂,人人都衹是日本人。各類人在名詞上沒有民族稱謂,衹被稱為沖繩出身、元朝鮮人、華人。看看美國,也衹有白人、黑人、拉丁裔、亞裔、俄裔、華人、猶太人,沒有民族稱謂,你衹是美國人。

  所謂國民對國家的忠誠,比如說人人有向國家納稅的義務,有服兵役的義務。就是說國家要你去冒死,你也應該去。

  b,趙氏文明定義開發了文明的研究方法。文明學領綱的地域研究應著眼於行為模式的實證研究,通過行為模式的實證研究就可以證明文明的存在及作用。

  c,趙氏文明定義蘊涵著文明學學術體系的發展前景,如可派生國際文明論、政治文明論等學科⑤。

  5,簡述一下地域研究所需的國際文明論的若干定律:

  a,文明的相對性。文明不分優劣,文明和非文明的區別是原始和文明的區別。文明是多元的,世界是多樣的。

  b,文明的國際地域性。國民國家不構成文明的單位。比如東方有中華文明和日本文化。

  c,文明的傳承性。文明超時代傳承,體現在人的行為模式上。行為模式顯現於人在不知覺中反復重複的行為。也因此,行為有可預測性,行為模式有研究價值。

  d,文明的非理性。行為模式顯現於人在不知覺中反復重複的行為,就是說行為模式具有非理性,非利益動機的性質。國際關係論中的建構主義論、路徑依賴論所述事例多源於行為模式。

  e,文明的融合性。文明的衝突是融合的一種形式。文明在融合中興衰。

  可以參考一下湯因比(Toynbee)所述的文明變動的公式:文明呈現有發生、成長、衰退、解體、向下一代文明轉化的過程。文明受地域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地域統治者的行為,這兩個條件左右。統治者必須應對環境變化的挑戰,文明在應戰中成長。但如果應戰失敗,文明會開始衰退。統治者失去應對能力,社會又會拒絕服從,內部分裂。而統治者就更要強化自己權力,結果發生階級性的對抗運動,文明發生解體。

  f,文明學的宿命性。文明學領綱的地域研究需要開拓建設性的文明學理論,警惕文明決定論,避免宿命論的陷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