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兩岸關係新情勢與青年議題

http://www.CRNTT.com   2018-09-03 00:32:28  


 
  馬英九的連任,使兩岸經濟發展這個超越政治認同的“中間路線”得到確認,並使民進黨必須正視大陸事務、推動民、共交流。不過,仍須注意的是,在本質上,主張台灣本土意識的綠營支持者不在少數,兩岸開放實質交流後,台灣人民對大陸的認同度未有顯著提升,這都形成對兩岸經濟發展這個中間路線的挑戰。⑥特別是,再由國際間政治發展局勢來看,經濟全球化在多國所造成的負面效果,以及所衍生的不公義現象,更形成廣大族群對全球化經濟局勢的反撲,台灣自當無法自外其中。因此,從2013年起,由網絡崛起的台灣青年世代開啟了諸多涉及“公平正義”的公民運動,而在此時,又因國民黨未能審慎面對局勢,兩岸經濟發展與青年世代的公義問題相互碰撞。青年世代就在長期積纍“兩岸經濟紅利乃少數人享受”的情緒下,並對未來發展充滿更多疑惑之際,引發了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

  對於“太陽花學運”造成的效應,相關討論可謂汗牛充棟,多數評論也直指為凍結兩岸關係之關鍵。不過,從上述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軸線來看,本文認為,“太陽花學運”或應被看作引導兩岸關係進入新時代的“推力”,亦即在“青年世代”對經濟發展所衍生不公義環境的反彈下,造成兩岸經濟開放這個中間路線退場,“青年議題”取而代之成為兩岸當局不得不正視的政策規劃內容。基於此,本文進一步主張,“青年議題”這個自然浮現的中間路線,不但如同過往“兩岸經濟發展”之選項,乃化解政治認同爭議的契機。另外,也因“太陽花學運”轉變了過去長期圍繞在“藍、綠、紅”的三角關係成為“綠、紅、青”的三角關係,使政治面以外的兩岸關係,即下層兩岸關係開始能獲得重視。

  二、“綠、紅、青”時代與兩岸面對青年議題之作為

  正因“太陽花學運”的效應,使得近來許多對兩岸關係發展的論述,都經常聚焦“青年世代”之角色,這凸顯本文所認為“青年議題”在當前作為一個“新中間路線”之意義。而從本文所提及的兩岸關係發展軸線來看,由於經濟開放乃是引發青年世代進入新中間路線的主因,故在當前如何提升青年世代對兩岸發展之確定感,且同時由經濟上讓利給青年世代,將是目前淡化政治認同爭議,並實質推進兩岸關係的核心問題。

  在“綠、紅、青”三方關係中,對於青年世代相關議題的投入,大陸方面走得最快。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中國大陸即推出“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南部以及青年)的政策,⑦同時,也以“鼓勵台灣青年赴陸創業”為主打,另於2015年6月份後,由國台辦分批成立22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與“海峽兩岸青年創業示範點”,至2017年初,“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更增加至41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亦有12個,凡此,均明確展現了大陸以“青年政策”作為拓展兩岸關係未來的積極性。⑧

  如同過去對於“兩岸經濟發展”中間路線之理解,當下要評估“青年議題”這個中間路線的“實踐力”,自與青年政策是能否淡化政治認同爭議有關。大陸於2017年5月提出以“一代一線”即年青一代、基層一線的方式,強調“全面與台灣青年、基層建立關係”便展現出深入落實“官民分流”政策,⑨並達成深耕青年基層之企圖;另外,對台青年的讓利,隨著更細膩的政策規劃,又更超越了紅利給予之目的,而同時具備達成心理建設之意義。或許,大陸方面也注意到,自2014年起,“三中一青”的政策並未實質提升台灣年輕人赴大陸就業之比例,⑩這和當時廣大青年的“天然獨”意識應有相關。如同大陸學者所指,在兩岸文教交流顯著提升之同時,台灣青年對大陸的認同其實未有提升,無論是赴大陸交流、就學、創業,台灣青年或許更像是“實用主義的過客”。⑪因此,後續包含“一代一線”的推出、以及2018年大陸再推出的“31項惠台政策”,甚至,福建省據此延伸的“60項措施”,都明顯地展現持續強化政策效果之企圖,在此當中,從創業到就業的全面性、準居民待遇之意涵,甚至以城市為單元深化政策內容來看,青年政策更連結了淡化青年對陸敵意,並發展心理認同、社會融入的實質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