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論壇:選後兩岸關係機遇與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8-12-07 00:32:07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王英津(中評社 張爽攝)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教授分析了這次九合一選舉中頗受關注的所謂“第三勢力”問題。他認為,“第三勢力”與“第三條道路”(也稱中間道路)是不同的概念,應對二者加以區分。

  王英津指出,就目前台灣社會來看,呈現出了兩種主張走中間路線的政治力量,一種是有政黨歸屬的政治人物主張的中間路線,如國民黨的韓國瑜、民進黨的鄭文燦(有中間路線傾向);另一種是無政黨歸屬的政治人物主張的中間路線,如政治素人柯文哲。人們通常將主張中間路線的這兩種政治力量混同起來了,其實兩者並不相同。前者儘管走第三條道路,但不是第三勢力;而只有後者才是所謂的第三勢力,即在國、民兩大黨之外的第三種政治力量。從國外的民主實踐來看,前者是歐美國家近些年普遍出現的現象,而後者在歐美國家則鮮有類似的案例。唯一與後者相近似的案例就是馬克龍成功競選法國總統,但馬克龍有“前進運動”做依托,而柯文哲沒有政黨背景。沒有政黨支持的政治人物,在政黨政治仍是民主政治主要內容的今天,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後退一步說,即使能脫穎而出,“立法院”裡沒有自己同黨籍的“立委”來配合,只是一個“光杆總統”,未來如何作為?

  “柯文哲現象是一種很特殊的現象”,王英津說,它與“韓國瑜現象”或“鄭文燦現象”並不相同,韓國瑜和鄭文燦並不是第三勢力,而分別有自己的政黨,只是他們屬於非傳統的國民黨或非傳統的民進黨而已。
 
  王英津指出,觀察台灣的政治現象時應當將視野放大至全球範圍,即從西方民主的大框架下去觀察台灣的民主政治,這樣會看得更加清楚。西歐歷史上早就出現過於類似台灣的韓國瑜、鄭文燦現象的例子。在歐美國家,傳統政黨進行路線調整,“走中間路線”或“第三條道路”,其實已成為一種潮流。
 
  如何看待韓國瑜現象和柯文哲現象?王英津坦陳,韓國瑜現象代表了台灣社會未來前進的方向,也代表了國民黨的未來,因而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韓國瑜在國民黨內部與其他各政治力量的整合一定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王英津表示,柯文哲沒有政黨為依托,與民主政治、選舉政治的主流模式不相符。他在沒有政黨背景的情況下贏得地方選舉是相對容易的,但倘若他想衝擊2020年的“大位”而不通過政黨是有難度的。但是,有難度並非意味著沒有可能。柯文哲最好的路徑選擇是盡快組建自己的政黨,當然,即便他要組建政黨,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成形的,因為政黨理念的形塑、體現政黨理念的政治綱領的提出、以及如何應對和化解台灣社會的內外矛盾等等問題都很難短期內解決。因此,與韓國瑜相比,柯文哲面臨的問題更多、挑戰更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