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陳士良:營造有利國家統一國際環境

http://www.CRNTT.com   2019-01-15 00:03:48  


 
  他解釋說,在冷戰時期,從尼克松總統訪華到兩國關係正常化,再到里根總統時期,兩國關係發展的最基本驅動力是對抗蘇聯的戰略擴張。但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之後,對抗蘇聯擴張的戰略基礎由此消失。這對於中美關係的戰略基礎幾乎是釜底抽薪。美國方面隨之產生的問題是:美國是否還需要中國?特別是美國還有一些政界和學界人士認為,既然共產黨執政70 多年的蘇聯都可以迅速地分崩離析,那麼中國有可能步蘇聯的後塵。所以蘇聯解體後,在美國出現“中國崩潰論”的論調。

  “但中國沒有崩潰,反而不斷發展壯大,”陳士良說,於是美國又出現了“中國威脅論”的聲音。到了新世紀之後,“中國威脅論”就變得比以往更加現實和突出。2010 至2011 年前後,美國戰略界達成共識:今後數十年,中國將是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主要挑戰者。美國一些右翼人士還把制約中國發展作為美國的首要任務。

  “所以冷戰結束之後,中美關係原有的戰略基礎沒有了,中美關係一直處於波動之中。1999 年發生了‘炸館’事件,2001 年發生了南海‘撞機’事件,奧巴馬政府時期推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利用亞太地區的一些多邊機制約束中國,打著‘航行自由’的旗號在南海挑起爭端,執意在韓國部署‘薩德’導彈系統。特朗普上台之後,又推出‘印太戰略’,挑起中美貿易戰。”

  陳士良認為,鄧小平對中美關係的定位非常的高瞻遠矚。中美建交之初,雖然美國發展中美關係的主要目的是要拉中國對抗蘇聯,但鄧小平並沒有因為蘇聯的威脅而在政治上和安全上倒向美國,而是把中美關係正常化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大戰略的組成部分。

  他指出,事實證明,鄧小平對中美關係的這種定位是非常正確的。幾代領導人都一以貫之地堅持了這個定位,為中國的崛起和確保戰略機遇期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很好地服務於中國的現代化大業。正是得益於中國歷任領導人的努力,中美建交後,兩國關係在政治、經貿、軍事、人文和技術轉讓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兩國關係的基礎逐漸變得多元。特別是兩國經貿關係,持續為兩國關係提供新的動力。正是因為中美關係的全面性發展,中美關係才經受得住了冷戰結束的衝擊,也基本經受住了特朗普上台後的暴衝。

  但是,陳士良坦陳,美國與中國進行合作的既有戰略基礎缺失之後,美國對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態度變得更加消極。美國遲遲不肯認真執行“八一七公報”。近年來美國對台軍售不斷升級。如果不是台灣實在是拿不出更多的錢,美國賣給台灣的武器還會更多。特朗普上台後,美國更是大打台灣牌。美國先後兩年都通過了強化美台軍事關係的“國防授權法案”,通過了提升美台官方互動的“與台灣交往法”。這些都顯示,美國對台灣問題的政策逐步從“不反對兩岸統一”到“不支持兩岸統一”,發展到今天的“干擾兩岸統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