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文化台獨特徵、實質及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0-01-31 00:07:28  


 

  台灣民眾要求自己的子弟學會鄉土語言,這完全是合情合理、無可厚非的,但某些政治勢力及人物將此“政治化”,民進黨人士宣稱:“國語的支配力量其實反映了中國在台灣的優先地位,代表了支配者與被支配者、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關係”,因此,“台語”被視為認同台灣的標準,不會說“台語”則被當成不認同台灣,或者輕忽台灣。更有甚者,有人鼓吹“未來的國語與官方語言應當重新擬定”,還有人宣導推行“台語文字化”,許多政界人士將在公共場合講“台語”作為其政治“作秀”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在台灣當局及某些政治勢力那裡,推行“台語教學”絕對不是單純的語言問題、文化問題。

  2、以“通用拼音法”代替“中文拼音法”。

  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雖然中文拼音廣為國際採用,並已獲得國際ISO認證,全球超過15億人在學習及使用中。但是,陳水扁及民進黨當局則認為,中文拼音代表的是“中國”與“統一”,因而是不能接受的。他們放棄國際通行的中文拼音系統,推出所謂的“通用拼音系統”,要使台灣和大陸有所區隔。

  1997年7月,鑒於國際化和信息化的考量,台灣“教育部”決定採用“中文拼音”為中文譯音方案。事隔三年,2000年10月台灣“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否定採用“中文拼音”方案,通過所謂符合台灣習慣和鄉土語言且具更高相容性的“通用拼音法”(此方案是1998年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擬定的方案,因遭“教育部”反對而作罷)。台灣“教育部”政務次長解釋說,採用“通用拼音法”考量在於國際標準、本土化語言教學及國內接受度。主持這一工作的曹逢甫聲稱,中文譯音的國際通用性是可以考慮的重要因素,但非唯一的考量因素,因為還須考慮國內接受度及九年一貫課程鄉土語言音標的相容性。他還舉例說明,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兩個非常相似的語言,但當兩國分別獨立建國時,葡萄牙政府的語言規劃單位曾刻意強化兩者的差異以增加區辨性以及各自的“自主性”;類似的情況也曾發生在丹麥語和瑞典語之間,當台灣“自主性”呼聲越來越高的時候,“認同性”的考量自然會受到較大的重視。由此台灣當局採用“通用拼音法”的目的昭然若揭,即以此塑造一套有別於中國漢語文化系統的“台灣拼音法”,懼怕因為採用“中文拼音法”使“台灣被視為中共的一省”,實質上是對不具有階級性、政治性的語言拼音法賦予“政治化”的涵義。正如台灣學者指出,這種做法“名為尊重本土文化而兼具反共意識,實為‘台獨’意識作祟”,是一種“新鎖國政策”。語言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一個民族存在的重要標誌。從語言上割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繫,也就從根本上動搖了兩岸統一的文化基礎,這是“文化台獨”邁出的危險而關鍵的一步。

  (二)在歷史教育方面歪曲台灣歷史,貶損中國歷史,企圖割裂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聯繫,極力宣揚親日情結。

  1994年李登輝在與日本右翼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談中聲稱,中小學對中國古代史的學習“不太有用”,進而強調對台灣歷史、地理的學習,聲稱以往不教台灣的事而教大陸的事“真是荒謬的教育”。李登輝1996年5月“就職”時提出,“過去國民黨太強調大陸的歷史文化,要讓新生一代瞭解台灣”。為此,台灣“教育部”決定在中學開設《認識台灣》新課程,1997年2月,由台灣“國立編譯館”組織編寫一套初中教材,試用一年,1998年正式使用。這套打著“本土化教育”旗號的教材分為歷史篇、地理篇、社會篇。讓台灣青少年認識自己家鄉的歷史和生存環境,增進愛鄉愛土的情感,原本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但是,這套教材歪曲歷史與現實,以所謂“學術研究”、“中性描述”的幌子,籠罩著台灣當局“政治干擾”的陰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