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民進黨台獨意識形態的制約與重構

http://www.CRNTT.com   2021-01-02 00:15:33  


 
  若欲探討民進黨“台獨”意識形態的強、弱變化,尤其是在民進黨執政期間的變化,則除了台灣政治社會環境的內部因素外,更不可忽略台灣外部、特別是美國與中國大陸之影響。事實上,當陳水扁於2003年提出“一邊一國”後,即立即遭諸媒體引用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稱其為“麻煩製造者”;而在中國崛起下,中國大陸所展現的經貿力量,造成兩岸經貿深深互賴、甚至依賴的事實,似乎產生“另一種民意的聲音”。例如台南市一向是民進黨的大票倉,但在2016年蔡英文就職演說中,其冷處理兩岸關係,而不提九二共識,在同年6月2日的台南市37區里長聯誼會會長端午節聚會後,由總會長陳育輝綜合各會長發表聲明,希望政府接受九二共識,並稱為數十萬農漁民請命,希望蔡英文不要為了政黨,而犧牲農漁民生計,這樣的民意聲音,亦代表潛在的選票聲音。

  二、民進黨兩岸政策變化的制約因素與影響

  民進黨於1991年10月13日通過“台獨黨綱”,自此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主張“台獨”一直是民進黨的政治圖騰,故可以把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大概區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1986年迄1999年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主張,該主張在民進黨取得2000年執政前,亦可以說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政見”,是民進黨在2000年取得執政後到2008年間,民進黨首次取得執政所實際推動的兩岸政策。第二個時期則是民進黨在2008年輸掉政權後,到2016年再取得執政之兩岸政策大鳴大放的檢討期,是蔡英文在2016年代表民進黨參選再度取得執政後的務實兩岸政策時期。

  上述兩個時期,同時包含執政前的兩岸政策主張,以及執政後實際所提出之兩岸政策主張。逐年審視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變遷,從1986年迄2000年民進黨取得首次執政前的兩岸政策是以台灣“獨立”為目標;2000年迄2008年民進黨首次執政之兩岸政策是以“碰撞、修正、再碰撞、再修正”不斷拋出新的議題及方向為折衝,至2009年迄2016年民進黨在野期間為其兩岸政策總檢討;到了2016年民進黨第二次取得執政的兩岸政策的“維持現狀及求同存異”說。可見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方向及說法,明顯跟著台灣社會氛圍的變化而變化,是“彎曲前進”,而不是“直線前進”的。

  美國對台,一直是以一個中國為原則,但是所謂的“一個中國”,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權,對於民進黨所意圖的“台獨”主張,美國亦一直是保持著反對立場。由美國的諸多對台言論,我們明顯可以知道,“保持現狀”即是美國所需要的美、中、台三方的穩定基礎。故在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八年中,舉凡陳水扁提出公投、制憲、“一邊一國”、廢統等主張,均立即遭到美國的反對。而對於美國這個世界霸權,沒有國家能輕忽它的影響力,台灣亦不能排除在外,畢竟美國的支持與否,影響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是否能立足的基本。

  而對於中國大陸,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一個中國是中國大陸的堅持,亦是一種底線,一旦越過了這個底線便沒有任何空間,而形於外,就是“九二共識”這個“定海神針”。九二共識這一個名詞,有人說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其淵源許多兩岸學者皆已有深刻論述,在此不再贅述。九二共識這個“沒有共識的共識”,就大陸而言,就是代表一個中國;但相對的,就民進黨來說,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存在卻反而是民進黨對於其兩岸政策的底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