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中美東亞博弈與台海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1-08-08 00:02:11  


 
  在奧巴馬第二任期,美國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所謂“再平衡”就是為了平衡中國在亞太地區不斷增長的影響力,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加強了與台灣的關係,並表示不支持兩岸跨進政治對話與建立軍事互信機制。⑫2015年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會面之後不久,奧巴馬政府便宣布對台軍售,有意平衡中美在台海的利益天平。正是在這一時期,美國對台軍售規模達到了創紀錄的200億美元以上,美國向台灣出售了包括“黑鷹”直升機、“愛國者-3”反導系統、掃雷艇等先進軍事裝備,還支持台灣發展針對大陸的“不對稱戰力”。⑬

  2016年台灣實現第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再次上台,蔡英文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出現倒退。美國方面,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成為總統,他以“美國優先”為口號,在對外關係中強調要將美國的利益放在首位。2017年12月,美國對華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認為中國是美國安全的首要威脅,⑭美國開始與中國進行全面競爭,對中國進行遏制,中美戰略博弈加劇。美國對華政策調整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崛起,中美實力差距縮小,美國擔心中國會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從現實主義角度出發而率先進行的一種自我調整。

  權力轉移理論認為當崛起國的實力達到主導國80%的時候,就進入了一個“實力持平”的階段,這一階段最有可能發生權力轉移。2018年中國GDP為13.608萬億美元,美國GDP為20.544萬億美元,中國約占美國的66%,正在迅速向80%的“持平階段”接近。⑮在這種背景下,2018年美國開始對華發動“貿易戰”、“科技戰”;提出針對中國的“印太戰略”;在台灣問題和南海問題上不斷挑釁中國,在多個領域給中國製造麻煩,以期延緩中國崛起進程,其中“台灣牌”成為美國對華博弈的一個重要“籌碼”,“以台制華”思維更加清晰。特朗普時期,美國出台了一系列“挺台”法案,如“與台灣交往法”、“台灣保證法”、“台北法案”等,給“台獨”勢力釋放了嚴重的錯誤信號;加強與台灣的軍事聯繫,特朗普時期總共批准了11次對台軍售,總價超過183億美元,包括M1A2主戰坦克、“愛國者-3”導彈、F-16V戰機等先進軍事裝備。美國還不斷在敏感時期派出軍艦軍機進入台灣海峽給“台獨”勢力撐腰;提升台灣在美國對外戰略中的地位。2017年,特朗普政府首次將台灣寫入《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印太章節”,稱“美國將根據‘一個中國’政策,維持與台灣的堅強關係,並依據‘與台灣關係法’提供台灣正當防衛所需武器以遏制威脅”。美國一再強調與台灣有共同利益,台灣的“新南向政策”與美國的“印太戰略”有交集。在台灣2020選舉中,美國明顯支持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高調安排蔡英文在台灣“大選”前“過境”美國紐約,此舉明顯向外界表達“挺蔡”的意圖;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後,特朗普政府表態支持台灣成為世界衛生大會(WHA)觀察員。疫情之下,世界經濟遭到巨大衝擊。中國由於率先採取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成為世界主要大國裡最先控制住疫情的國家,並且經濟最先得到恢復和發展。2020年中國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首次達到美國的70%。在中美實力差距進一步縮小的背景下,美國打“台灣牌”遏制中國的戰略企圖沒有改變。可以預見,當前以及今後一段時期台海格局演變的趨勢就是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中美圍繞台灣問題進行激烈博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