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台美軍事交流 吹噓與奢望

http://www.CRNTT.com   2021-08-16 00:02:59  


 
  一、軍售真正意涵

  依據美國本身法律明文規範,其對外軍售最主要使命在於爭取並且鞏固美國“國家安全”利益,而非滿足求售國之軍事需求。但是透過對外軍售所獲取經濟收入,用以維護美國軍備產業領先優勢與實質收益,亦是屬於美國“國家安全”利益。但在此必須嚴肅指出,誠然美國軍工產業集團在其國內政治,特別是在“國家安全”政策面向上,確實具有不容忽視之影響力,但是軍備產業所重視銷售成績,卻不是美國決定軍備輸出政策面向上最具決定性因素。

  所以許多評斷華盛頓對台北透過軍售提供軍備之分析論述,其實都過分高估軍火商或是軍備工業對於軍售政策所具備之影響力;儘管軍備產業確實是會在華盛頓政治圈內,對行政部門與“國會”進行遊說,希望促成對特定“國家”之軍售交易,但是軍備產品基本上是賣方市場,就算有些“國家”在進行軍備採購時,能夠對外開放國際社會廠商投標,並且獲得許多不同“國家”軍備產業前來競標,但此亦不足以改變賣方因為具備技術專利所構成之優勢。

  特別是台北在國際社會進行軍備採購時,受到北京嚴重封殺,因此讓穩定可靠軍備品項來源相當有限,因此更讓華盛頓在對台北軍售上獲得更大談判優勢,此種結構性因素更是理解掌握雙方軍售關係時,必須牢記在心之重點因素。

  透過軍售過程,從議約、駐廠、監造、測試、驗證、訓練、接收以及運送與成軍,再加上在整個過程中所不斷進行之會議、協商、付款與公證及履約作業,雙方會產生極度密集之軍事交流關係。此外在台北與華盛頓雙方軍售案例上,亦曾經存在過雙方合作研發軍備品項過程,此種互動關係亦是在軍售體系下建立規範,所以對於軍售來說,不能以狹窄視野將其僅僅定位成單純軍備品項買賣過程,而必須考量透過此等過程,所能夠發展建構之各項軍事交流活動。

  假若是美國以“過剩國防品項”(EDA:Excess Defense Articles)名義,對外所釋出之美軍除役軍事儎台,不論是戰機、戰艦抑或是裝甲戰鬥車輛,台北若是採購此種軍備品項時,更會有可能派遣現役軍事人員遠赴美國進行啟封、整備與接收作業;透過此種接收裝備儎台過程,雙方更會建立非常密切之交流互動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