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萬物清明 共此一禮

http://www.CRNTT.com   2009-04-05 11:45:43  


清明祭祖,與中國人的倫理文化密切關聯。
  中評社北京4月5日訊/《解放日報》今天登出龔丹韵的文章“萬物清明,共此一禮”。作者認爲:“清明,傳遞著視死如生的民族生命觀”,“凝聚著家國同構的民族倫理觀”,“型塑著天人合一的民族時空觀”。作者期盼:“滄海桑田的巨變,就在華夏千年中實現,滾滾前行的車輪,讓炎黃子孫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俯視江漢,仰望浮雲,人生代代無窮已。同此一躬,承先烈之遺志,壯未來之山河! ”文章内容如下:
 
  風煙俱靜,時節如流;三香裊裊,扶搖青天。 

  己醜牛年的清明,忽焉已至。歷史的長河滾滾東去,不知淘盡多少英雄人物,忠骨處處;無數細流奔騰於九州四海,逶迤繁衍,生生不息。那些名垂青史的先賢先烈們,黃沙萬裡,安土仍在。於是,俯瞰大地我們明白,祓禊是為先烈英靈,是為那民族千年傳下的不滅之精魂;仰望蒼穹我們明白,祭祀不只為先祖蔭恩,更為高蹈那無垠的未來。 

  清明,傳遞著視死如生的民族生命觀。 

  鮮花一束、水酒一杯。墓前可見草長鶯飛,可聞鳥語花香?先人沒有離開我們。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炎黃子孫高邈猶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視生為惑,視死為歸。有無懼無畏的自我犧牲,有擊節高歌的灑脫英姿,更有從容不迫的壯志淩雲。那是以天地為熔爐,以死生為一府的生命哲學。 

  如是之故,汶川地震的萬千靈魂,在親朋心中永存,與廣袤大地共融。冢前絮語綿綿,不只為祈願福澤,更為追昔撫今,血脈相連。 

  清明,凝聚著家國同構的民族倫理觀。 

  魂魄將往,乃大歸乎。沿途可見執手偕牽,可聞私語切切?這是歸家相聚之旅。億萬子孫拜掃壙塋,同此一躬,共此一禮。素服詣墓,致意思慕之情,匯成仁義愛敬之禮,聚水而成川,閱人而成世,才有民族文貌之盛。除草添土,感懷人間百態,如何全生、如何養親、如何盡年、如何報國,是我們世代永續的情結。 

  紅塵萬丈中,鐘鼓笙竽、雕鑿刻鏤、芻豢之味,令人五色目迷。不妨在此日落眠冢時,夜歸祭燈前,寧靜致遠,感受一絲清明,不與物遷,回歸師法自然的倫理。 

  清明,型塑著天人合一的民族時空觀。 

  日月潮汐,四時更替。踏青可見曲水流觴,可聞笑語殷殷?這是安生樂死的朗朗心態。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宇宙亘古不變,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當心與自然同在,魂與山川共眠,人生則燦如星辰,長比日月。以澄淨之心看待大千世界,寒來暑往,安時而處順,哀極樂返,靜觀皆自得。 

  生離死別,華夏民族歷經磨難,跨過血淚交融的黃土,穿過幽暗曲折的流年,仍然談笑從容,舉重若輕。因為我們相信,生命不息,人生雖不乏危機重重,不乏無可奈何,但俯仰無極,便希望永在。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寒食禁火、清明掃墓、上巳踏青。節氣與節日兼并,肅穆與歡樂同行。萬物生長於此時,皆清潔而明淨。羽觴隨波起伏,佩蘭搖曳顧盼。穿過洛水的蒹葭蒼蒼,穿過曲江的繁花迷離,即使逝者如斯,我們的孝思依然山高水長,與天地同在。光陰荏苒,盡管有天災頻仍在前,金融危機在後,然而我們的樂觀精神仍然堅定滿懷。始終堅信,當前金融危機只是又一次血與火的洗禮,唯有上下齊心、克難奮進,必能破浪前行。 

  垂柳遮風,一空如洗。每到此時,可見雀麥草汁,青團色綠?可聞糯米棗泥,香氣撲鼻?滄海桑田的巨變,就在華夏千年中實現,滾滾前行的車輪,讓炎黃子孫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俯視江漢,仰望浮雲,人生代代無窮已。同此一躬,承先烈之遺志,壯未來之山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