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金融調控局面 明年更為複雜

http://www.CRNTT.com   2009-12-07 11:36:54  


  中評社北京12月7日訊/與2009年全力“保增長”相比, 2010年中國金融調控面臨的任務和形勢更為複雜。

  上海證券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李若愚文章分析,一是復甦的可持續性問題仍未解決,二是物價上漲壓力加大,三是信貸存在結構性問題,四是國際金融存在較大變數。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對金融調控構成新的挑戰。文章如下。

  
  一,經濟復甦的可持續性問題仍未解決

  在政府一攬子政策的強力刺激下,2009年中國經濟基本確立復甦態勢。但中國經濟復甦並非一帆風順,未來仍面臨外需不振、國內增長動力切換兩大難題。

  一是外需不振的局面一段時間還將持續,中國出口形勢難以徹底扭轉。今年一季度以來,隨著各國政府“穩金融、保經濟”的政策措施不斷出台並發揮作用,美日歐等主要國家的實體經濟開始顯露轉暖跡象。外圍經濟的好轉使中國出口也有所好轉,中國出口出現企穩回升局面。但對於中國出口形勢的好轉還不能盲目樂觀。

  一方面中國出口能否持續好轉並成為經濟復甦的動力仍取決於歐美日等國經濟的根本好轉和需求的徹底恢復。目前各國經濟在向好,但復甦進程緩慢,而且能否持續還難以預料,尤其是對經濟走勢有重要影響的就業狀況仍在惡化。就業的低迷勢必影響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回升,並對其經濟復甦形成拖累。

  另一方面,中國面臨的國際貿易摩擦越來越突出,貿易環境在惡化。今年前三季度,有19個國家對中國產品發起88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額10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9%和125%。尤其近期美國頻繁對中國產品採取貿易保護的舉動,1-9月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4起,雖然數量同比下降6%,但涉案總額達58.4億美元,同比大幅上漲639%。

  二是目前中國經濟企穩回升主要是靠政府政策拉動,內需增長的內生性動力還不容樂觀。2009年內需挖潛卓有成效,1-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實際增長17.3%,為1985年以來的新高。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實際增幅高達37.4%,為近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

  但未來內需能否在2009年高增長的基礎上繼續擴張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尤其是考慮到目前住房和汽車等消費熱點已相當旺盛,2009年出台的家電下鄉、汽車和住房購置稅收優惠等擴大消費政策在2010年將出現效應遞減,政府加強經濟結構調整和產能過剩治理可能制約投資增速上行空間等因素,未來內需增長超過2009年有一定難度。

  二,物價上漲壓力加大,溫和通脹將再現

  2009年下半年以來,CPI與PPI同比降幅持續收窄。其中,CPI降幅由6月份的1.7%收縮到10月份的0.5%,PPI降幅則由8.2%縮小到10月份的5.8%。CPI與PPI的變化表明流通和生產環節的通貨緊縮壓力在不斷減弱。從影響物價走勢的因素看,2010年CPI與PPI同比變化將由負轉正,通貨緊縮將結束。

  首先,按照2009年CPI的環比變化率計算,2010年CPI翹尾因素在1%左右,PPI翹尾因素在3%左右。

  其次,社會通脹預期已經形成。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政府先後推出超常規的金融和財政刺激方案。目前全球範圍的刺激政策已經激起了通脹預期。中國股市和房市的活躍,債券收益率曲線變陡峭,也反映出社會通脹預期在形成。據央行儲戶調查,2009年三季度,44.6%的居民認為目前物價“高,難以接受”,這一比例比一季度增加18.5個百分點。

  再次,2009年3月份以來,全球石油、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揚,綜合反映國際大宗基礎性商品價格走勢的CRB指數(美國商品研究局商品期貨價格指數)持續上升,9月末較3月末累計上漲18%,而10月份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已經重新回到80美元附近。如果2010年美元持續走軟,世界經濟持續好轉,對大宗商品需求增加,將進一步刺激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從而對中國產生明顯的輸入型通脹壓力。

  最後,貨幣供應高增長加大未來通脹風險。按照貨幣主義的觀點,“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經驗來看,中國M2與CPI變化確實存在一定的領先關係。總體來看,2010年CPI將由負轉正。雖然物價回升,但由於中國存在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多數工業產品供過於求,所以中國價格機制的傳導仍然不暢,物價上漲仍將呈現結構性特征,物價漲幅將較為溫和,估計在3%以內。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