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申辦亞運 香港須審慎評估

http://www.CRNTT.com   2009-12-20 11:16:16  


東亞運的水平和規模都遠不及亞運會,申辦亞運需慎重。
  中評社香港12月20日訊/“現在距離申辦2019亞運還有一段時間,面對這種需要更周詳籌備的大型運動會,目前正是要在東亞運獲得成功之後冷靜思考和評估的時候。提出申辦2019亞運並不等於立即熱炒話題及馬上作出決定,而更需要從正負兩方面對東亞運作出評估,再進入亞運這個議題,只有這樣,才能在審慎評估之後,獲得更高的成功機會。”《大公報》今天登出余劍鋒的文章“申辦亞運須審慎評估”,文章內容如下: 
 
  第一步,以主辦東亞運城市作招牌,未來更多地展開地區乃至國際性運動會;第二步,強化宣傳。總結經驗,評估實力,再接再厲,是香港能否成功申辦2019亞運的重要步驟。

  東亞運圓滿落幕,全城對運動的認識上層樓,又帶出一個曾經在北京成功舉辦奧運之後出現的話題:香港有能力也應該申辦亞運。的確,如果香港能夠奪得2019年亞運主辦權,對於提升香港的體育城市地位無疑大有幫助,同時也可以促進香港更大的發展機遇。因此,在東亞運曲終人散之際,考慮申辦亞運,檢討香港利用體育運動提升在亞洲乃至世界的影響力,實屬必要。

      十年磨一劍申亞運 

  東亞運雖然規模不及亞運甚至奧運,但作為一個從未主辦過大型體育盛事,尤其是被世界定位在以商貿為主軸的城市,香港舉辦東亞運的確走出了改變世界這種固定觀感的成功一步。東亞運雖然結束,卻是思考的開始,香港未來發展體育運動的路子應如何走;舉辦更多更高層次的大型國際體育運動對香港的得失;甚至思考香港如何配合商貿優勢發展體育運動,以及藉此凝聚市民更強烈的團結精神,都是重大問題。 

  無可否認,東亞運的成功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各種體育配套設施經過這次運動會的檢驗,達到舉辦大型運動會的水準;二是以香港與日本的足球爭冠激烈場面激發了香港人發揚體育精神的正面衝擊力;三是對國際賽事的宣傳和傳播工作受到讚揚。這三種正面效果,通過國務委員劉延東對東亞運開幕式的高度讚賞,以及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羅格盛讚東亞運開幕典禮以璀璨的維多利亞港作為舞台背景,極具創意,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時也增強了香港申辦亞運的本錢。 

  回顧2000年香港申辦2006年亞運的時候,最終落敗於卡塔爾多哈。如今十年磨一劍,時間證明各項體育運動設施及市民體育精神兩方面已經有了不可比擬的捷進,十年期間,香港以承辦北京奧運馬術項目以及成功舉辦東亞運,向亞洲及世界宣布有能力可以承辦亞運的決心。以韓國釜山為例,1997年成功舉辦了東亞運之後,由於獲得很好聲譽,奠定了2002年成為亞運主辦城市的基礎,香港能否在成功舉辦了東亞運之後成功申辦2019年亞運,除了有待政府決策,也需市民大力配合。 

       清醒評估正負因素 

  總結經驗,評估實力,再接再厲,是香港能否成功申辦2019亞運的重要步驟。東亞運在香港舉辦,令香港運動員佔了地利因素及發揮了拚搏精神,從獲得的獎牌數字接近韓國可以說明,如果說這是體現軟實力的話,那麼,申辦亞運還必須考慮硬配件的提升問題,有兩方面的情況需要重視,一是運動場地的擴建和完善工作,二是運動員村的配套及運動會後如何尋求出路。世界成功舉辦了各種大型運動會後完善處理這些硬配件的例子雖然不少,但也有像蒙特利爾1967年舉辦奧運會之後,一直負債長達三十年的情況。12月18日政府為香港運動員舉行盛大祝捷會,肯定香港運動員為港爭光,連帶必會出現要求申辦2019亞運的呼聲,體育事務委員會據說也在積極研究未來香港的體育發展路向,包括申辦2019亞運。以目前社會的體育情緒高漲來看,更需要對申辦2019亞運作出全面的探討和研究,以免墮進躁進情緒之中。港協及奧委會表示會在下次會議積極討論是否申辦的問題,相信大有作用。 

  舉辦亞運與舉辦東亞運明顯有著很多不同的要求,除了參賽國家及地區必然大增之外,還有對主辦城市在亞洲乃至世界的體育成績和經濟實力評估等問題。論經濟實力,香港絕對不會被認為不足以承擔這種大型國際賽事,但論體育成績,恐怕就會遇到不少阻力。東亞運雖然香港隊取得了包括26面金牌在內的110面獎牌,但在以往參與世界性大型國際體育比賽中取得的成績,就不是十分可觀,即使以參賽亞運確有閃光成績而言,還是不足以令國際體壇注目。平情而論,香港的體育成績是在回歸之後獲得大力催谷而出現的,這樣的正面成績雖然有助世界對香港體育運動的改觀,但與消除香港僅是一個商貿城市的看法還有不少距離,這一點在評估香港能否成功取得2019亞運主辦城市時要有清醒的認識。 

       急於求成易出差錯 

  如何走向體育強城,需要做的是三步曲:第一步,以主辦東亞運城市作為招牌,未來應更多地展開地區乃至國際性運動會,包括單項目及多項目的運動會,向世界顯示香港的體育熱情和體育能量,尤其要突出邀請賽的主動權和自由性。因此,邀請賽的視點應轉移到某些香港有競爭實力的體育項目上,譬如滑浪風帆、乒乓球、劍擊及羽毛球等項目。第二步,強化宣傳,召喚市民體育熱情。體育運動如果能夠成為全民注重的事,展現的就不但是增強市民體質的單一問題,還可以建立起市民對體育運動的認同性和更大自信心,有助於消除香港只宜作為商貿城市的認識誤區。第三步,申辦2019亞運,最要緊是不能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而出現急於求成的躁進心態。現在距離申辦2019亞運還有一段時間,面對這種需要更周詳籌備的大型運動會,目前正是要在東亞運獲得成功之後冷靜思考和評估的時候。提出申辦2019亞運並不等於立即熱炒話題及馬上作出決定,而更需要從正負兩方面對東亞運作出評估,再進入亞運這個議題,只有這樣,才能在審慎評估之後,獲得更高的成功機會。 

  舉辦運動會並不可以套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戰爭視點,而應從更多的實際情況及效益著眼。東亞運與亞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能否取得收支平衡而不浪費公帑這個焦點上,因而是首先將之提到議事日程的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