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海外孔子學院:莫讓“軟實力”成幻象

http://www.CRNTT.com   2010-01-30 10:40:45  


孔子學院興起的一個背景是世界範圍內的“軟實力”潮流。
  中評社北京1月30日訊/近日,關於孔子學院的話題在公眾領域沸騰起來,人們開始關心,“孔子學院”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有論者認為,孔子學院在海外遍地開花固然在某種程度上彰顯了中國力圖在國際上擴大影響力的決心,但“決心”不等於“現實”,大國崛起,需要的仍然是深層次的決策智慧與公開透明的制度支持。就“孔子學院”之爭議,德國著名漢學家顧彬和國內知名史學家張鳴接受了《時代周報》記者專訪,發表了他們的看法。
 
  嘉賓:

  顧彬 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

  張鳴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1 有錢了,還得“有文化”

  時代周報:孔子學院興起的一個背景是世界範圍內的“軟實力”潮流。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創了“軟實力”(Soft Power )概念。國家漢辦負責人說,孔子學院已成為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最亮品牌,孔子學院已經成為當代中國“走出去”的符號。

  顧彬:按照新的政治理論,將來只有具備軟實力的國家才會在世界上占領優勢,語言是軟實力中最強的之一。因為中國大陸的語言政策比台灣的發達,可以使台灣在德國大學裡的影響減弱。原來是台灣學者掌握德國的、美國的漢學,現在是大陸學者。

  德國人一般來說都知道孔子,不一定知道杜甫或紅樓夢。別來什麼杜甫學院或紅樓夢學院,誰都不會知道是什麼意思。跟歌德學院一樣,歌德不能代表整個德國,但是它可以代表一種文化德國,孔子也是這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