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到底誰是誰的老師

http://www.CRNTT.com   2010-04-17 10:48:14  


十七世紀開始,孔子的道德哲學、老子的治國思想、中國的悠久歷史、漢語的普世意義等,進入西方人的生活。
  中評社北京4月17日訊/現代西方文明的形成過程中,中華文明功不可沒,也可以說中華文明是現代西方文明形成的主要思想源泉,中國先是西方的老師,後是西方的學生。 中華文明在西方的傳播及流行在歷史上稱為“中學西漸”也稱做“中國潮”,主要指17-18世紀間流行於西方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一種崇拜中國、學習中國的思潮。 

  這種熱潮開始於1650年前後,結束於1750年前後。孔子的道德哲學、老子的治國思想、中國的悠久歷史、漢語的普世意義,中國的瓷器、絲織品、茶葉、漆器,中國工藝的裝飾風格、園林藝術、詩與戲劇,一時都進入西方人的生活,成為他們談論的話題、模仿的對象與創造的靈感, 1600年1649年歐洲每年就要出現30-50部包含中國的著作,1700-1709年共出版了599部有關中國國的著作。 

  中華文明西傳的具體過程又可以分為啟蒙運動前期和啟蒙運動時期兩個階段。啟蒙運動前期主要是介紹傳播階段,而在啟蒙運動時期則是西方思想家直接利用中華文明對中世紀文明宣戰,這一時期的思想奠定了西方現代文明的基礎,現在筆者就掛一漏萬的將中華文明向西傳播的歷史做一個簡略的歸納。 

  1275年,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並在元政府任職。他在華二十餘年,回國後大力宣傳中國文明,激起了強烈反響,從此西方人知道了在東方存在了一個強盛繁榮的中國,這也拉開了中華文明向西方傳播的序幕。 

  1582年(明萬歷十年),傳教士意大利人利瑪竇(Matteo Ricci)來到中國,在中國生活了二十七年,他認為《四書》、《五經》是為著國家未來的美好和發展而集道德教誡之大成,《四書》“是著眼於個人、家庭、及整個國家的道德行為,而在人類理性的光芒下對正當的道德活動加以指導”,是所有想要成為學者的人必須背熟的書”。基於這種認識,他於1598年完成了用拉丁文注釋《四書》的工作,並且用拉丁文翻譯過去,寄回本國,1687年在此書法國巴黎出版,其後有西文的《論語》在西方流傳,“國人讀而悅之,知中國古書,能識真源。” 他1610年去世,留下了一本《出訪中國記》,稱譽中國人勤奮,“幾無游手好閑之徒”,《利瑪竇日記》第一次向歐洲全面介紹了中國的道德和宗教思想;歐洲人也是第一次從此書中知道中國聖人——孔子和中國文化的精粹——儒家經典。 

  1584年(萬歷十二年)西班牙教士岡薩雷斯.德.門多薩(Gonzales de Mendoza) 出版了西班牙文《中華大帝國風物史》,對中國的介紹較豐富,其中提到中國法律不僅用於懲治犯罪,而且用於獎賞善舉,認為歐洲法律只講懲罰犯罪是片面的、不正確的,而中國的法律則不僅“懲非”,而且“賞善”,對中國政治制度表示欽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