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歷史辨析:數百萬河南人是怎麼被餓死的

http://www.CRNTT.com   2012-12-15 11:44:52  


1942河南大饑荒中乘隴海綫西去逃荒的災民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訊/騰訊歷史昨天登載專題文章“數百萬河南人是怎麼被餓死的”,文章說,面對一場巨大的歷史悲劇,揪出幾個“罪大惡極”者做“道德判斷”很容易,但要廓清真相做“事實判斷”,卻往往是極難的。而後者,往往比前者更有價值。

  關於1942-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我們已經做了兩期專題,澄清了一些廣為流傳的偽史。

  那些流行的偽史被否定,意味著這個問題必須重新回答:數百萬河南百姓,究竟是怎麼被餓死的?
 
政府的救災措施可謂面面俱到

  面對這樣一場全省範圍內的大饑荒,重慶乃至河南省政府所啟動的救災方案,實可謂面面俱到,煞費苦心。至少在河南省政府這個層面上,是得不出一個“消極救災”的結論的。

  免征:中央允許河南在1943年麥收前不再征糧

  當局對河南1942-1943年饑荒做出反應,最早可以追溯到1942年7月。本月21日,針對此前持續數月的乾旱,以省主席李培基為首的河南省政府,決定向陝西價購小麥10萬大包,同時電請中央政府對1942年度本省征購糧食數目核減200萬石。重慶對河南此電做出的反應,是將河南1942年的糧食征購數額由500萬石減為380萬石。

  但遺憾的是,李培基此電雖然為河南百姓爭取減少了120萬石的征糧負擔,但其電文內容,遠未如實反應河南的災情實況。河南省賑濟會1942年秋推舉楊一峰、劉莊甫、任兆魯三人,代表河南各界前往重慶報災;楊氏諸人“在重慶查出了當時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向中央所呈送的報告,說河南的糧食收獲還好”——指的就是李培基7月21日的這份電報。楊一峰等人抵達重慶大約是在9月份,據楊氏說:“抵渝後,始知中樞因受省政府謊報災情不重之蒙蔽,即旅渝同鄉亦鮮知災情如是之嚴重。”稍後,9月上旬在西安由蔣介石親自主持的王曲軍事會議上,以李培基為首的政府方面對災情程度的報告,與以蔣鼎文為首的軍方的報告出現正面衝突,前者輕而後者重。衝突的結果,是蔣介石取折衷值再次減少了河南的征糧負擔。

  10月,中央因楊一峰等人的報災而派張繼、張厲生赴河南實地勘察,根據勘察結果,中央最終決定:將河南的征糧負擔核減為 280 萬石,合200萬大包;同時准許河南在 1943 年 4 月以前先交 140 萬包,其餘 60 萬包,以 30 萬包借作省級公糧及運佚口糧,30 萬包到 1943 年 7、8 月麥收後再補交。這實際上等於允許河南在1943年秋收之前不再向百姓征糧——因為在1942年9月之前,河南省府已經完成的本年度征糧任務,實已超過140萬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