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布鞋院士”辭世 安靜的學術有多美

http://www.CRNTT.com   2015-01-15 12:27:17  


 
我們為什麼緬懷“布鞋院士”

  楚天都市報 2015-01-12 17:24:03 作者鄧海建 

  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因為一張光腳穿布鞋作報告的照片,著名遙感學家、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李小文被推到了聚光燈下。“布鞋院士”、“掃地僧”的稱呼在網絡上迅速流傳開來。10日下午,噩耗傳來,這位莫測高深的“掃地僧”李小文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歲。(本報昨日A21版) 

  一張非擺拍的照片,足以呈現一種真實的力量。當李小文以“掃地僧”的姿態,躬耕在學術領域,比之於西裝革履、高談闊論的浮華,光腳、布鞋、小布兜,還有謙和良善的言行舉止,自然而然生成令人敬仰的威嚴。 

  這令人想起不久前,北師大舉辦第六屆“感動師大”新聞人物評選,他以高票當選。頒獎詞是這樣寫的:當喧嘩的網絡將“布鞋院士”的盛譽簇擁向你,你卻獨盼這熱潮退卻,安靜地做一輩子“技術宅男”。夢也科研,成就“20世紀80年代世界遙感的三大貢獻之一”的是你;酒裡乾坤,三杯兩盞淡酒間與學生趣談詩書武俠的,也是你。還是那雙布鞋,一點素心,三分俠氣,伴你一蓑煙雨任平生! 

  詩化的評價,指向現實的人生。 

  今天,我們為什麼緬懷“布鞋院士”?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層面找到答案。一來,當下學術風氣日益浮躁。有人曾形容時下學者“很忙”的學術生態:忙於晉升職稱,忙於拿課題項目,忙於成名成家,忙於四處講學。這種忙碌本無可厚非,但由此催生的浮躁心態就很值得關注:坐不了“冷板凳”,耐不住寂寞。 

  二來,有人說,這是一個學術文明被解構的年代:“專家”成了“磚家”、“學者”成了明星……物質至上、權力至上、娛樂至死。或因如此,兩年一度的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在2015年1月1日啟動,這是自去年兩院院士大會修訂章程之後的首次院士增選,“處級以上幹部不得成為候選人”等規定,被譽為最大的亮點。健康的學術生態,需要淨化“大師”們的欲念。 

  三來,在不少高校,“教授不上課”似乎成為慣例。這才有“從9月份(2014年)新學期開始,上海的8所試點高校裡教授、副教授們將回歸課堂”等新聞出現。更別提像“布鞋院士”一樣,還是科學網博客中的活躍分子,頻繁更新專業博文,甚至跟學生“每次見面,都會問我最近怎麼樣,錢夠不夠花,學校給的補助夠不夠,問的都是父母才會問的問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調的學術成就,低調的尋常生活,捐“長江學者”津貼成立助學金、對專業及學生一生秉持的赤子情懷,是李小文院士留給中國學術界最大的財富。也許,輿論對“布鞋院士”的緬懷,不僅是對李小文的愛戴,更是對中國學術文明的價值期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