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從文化邂逅到帝國控制 夏伯嘉談基督與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6-06-21 00:08:54  


美籍華裔歷史學者、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夏伯嘉(中評社 黃博寧攝)
  中評社香港6月21日電(記者 黃博寧)知名美籍華裔歷史學者夏伯嘉昨日來港講學,以“帝國晚期基督教在中國傳播”一題進行分享,從最早來華的利瑪竇講起,談到抗日期間死於日軍集中營的傳教士李愛銳。夏伯嘉1955年出生於香港,從小接受英文教育,高中畢業赴英美留學,博士畢業於耶魯大學,其人極具語言天賦,能操流利的兩文三語,英文寫作能力令人讚歎,亦通德語、西班牙語、荷蘭語、意大利語、拉丁語。

  夏伯嘉的著述多以英文寫成,內容與宗教相關,不過涉獵廣泛,有的談德國的宗教改革,有的談天主教會,在國內最有名的大概是有中文譯本的《利瑪竇:紫禁城里的耶穌會士》一書。該書文筆親切,故事講得完整、精緻、準確,沒有大量史料堆砌,但每一句都有歷史出處,能把事件進行串聯,又有鮮明個人觀點,可讀性甚佳。

  從利瑪竇講起,夏伯嘉認為他是個很特殊的人物——在中國度過了28個春秋,獲得宮廷葬禮殊榮,憑著其智慧、魅力和堅持,成功地進入中華文明的核心層面,他的足跡遍中國,熱衷於吸收中國文化,并且把西方的科學、文化、宗教傳播到了中國。他在中國被譽為一位德高、正直、博學的非凡之人。最後被安葬於北京西門之外。

  清朝前期,宮廷中留存了一批傳教士。如與順治帝私交甚深、在康熙繼位上發揮作用的湯若望;康熙朝在欽天監任職的南懷仁;給乾隆擔任宮廷畫師的郎世寧等。傳教士之外,他們以外交使者、畫家、天文學家、音樂家的身份供職,曾經是康熙幾何老師的張誠還作為翻譯官參與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

  不過,基督教與中華帝國的第一次碰撞在18世紀末衰落,大致可以馬嘎爾尼來華作為結束。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兩種文明從第一階段的文化邂逅(cultural encounter),到了第二階段的帝國控制(imperialist domination)。廣州的著名建築聖心大教堂即是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允許法國人在通商口岸建立禮拜場所的產物。

  自此之後,基督教在華的播與帝國的衰落、民族主義捆綁在一起。1870的天津教案、1900年前後的義和團運動,對基督教在華的傳播有深遠影響。20世紀前期,出現了對中國懷有深刻感情、并對中國的遭遇報以同情的傳教士,如李愛銳(Eric Liddell)、雷明遠(Vincent Lebbe)等人。前者生於天津、曾獲奧運會的400米跑金牌,抗戰勝利前夕病死於日軍集中營;後者加入中國籍,在抗戰初期積極救治傷員,台北的“國民革命忠烈祠”設有其靈位。

  現在位於北京市行政學院院內的“柵欄墓地”是包括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在內,明清以來64位外國傳教士、科學家、工程師、畫家的百年之地。墓地曾於義和團起義及文革期間兩次受到破壞,上世紀八十年代重修,2006年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自第一位傳教士利瑪竇入住以來400年的跌宕起伏,伴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青石存史,銘記古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