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漢學家丁荷生:不確定年代 文化交流更重要

http://www.CRNTT.com   2016-11-22 00:16:36  


美國籍漢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任丁荷生(Kenneth Dean),與另一位學者許源泰共同完成新加坡廟宇文化調查的新書。(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評社台南11月22日電(記者 趙家麟專訪) 美國籍漢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任丁荷生( Kenneth Dean)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特朗普當選美國下屆總統,美中台關係步入了不確定的年代。他認為,加強彼此文化交流、表達善意,會是這個區域維繫和平穩定的重要資源。

  丁荷生是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任、亞洲研究中心宗教與全球化研究組主任、萊佛士人文學科講座教授。他是華人民間宗教研究的專家,長期耕耘於華人道教等民間信仰與通俗文化的研究,主要開設課程包括華人宗教、東南亞華人廟宇文化、道教歷史等課程。

  丁荷生與台灣的淵源頗深,並能說得一口流利的華語。他的父親丁大衛(David Dean)是首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鼎鼎有名。丁荷生少年時期曾在台灣接受教育,從會說話開始就是英語、普通語、閩南語摻雜在一起講。

  丁荷生小時在台灣看廟會、民俗活動,讓丁荷生後來走上研究華人民間信仰的學術研究之路,先後在台南、福建研究道教,收集中國廟宇的碑文。近年,丁荷生還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完成新加坡廟宇的位置、歷史背景、影像、碑文檔案等。

  丁荷生日前受邀到台灣成功大學出席閩南文化研究國際工作坊,並發表與另一位學者許源泰合著的《新加坡華文銘刻彙編(1819-1911)》的新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同時接受中評社專訪,針對閩南文化研究跨境交流的概況,以及中美台三方關係變化,提出他的觀察。

  丁荷生表示,台灣的“教育部”最近正和新加坡國立大學聯繫,希望在研究、學術、會議、圖書等各方面,從明年起有的合作交流計劃,目前還在初步接觸階段,還沒有談到具體的合作方式。他過去曾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任教25年,擔任該大學東亞系的詹姆斯·麥吉爾講席教授及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該校就有台灣講座,一系列的講座、會議,還延續了10年之久。

  他進一步指出,道教的交流就已經在各國之間跨境進行了。中國大陸、台灣、東南亞的道教,正在出現新的流動。例如,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道教會選擇在新加坡聚會交流,台灣的廟宇開始和東南亞的廟宇愈來愈頻繁的往來等。

  丁荷生告訴中評社,在華人的廟宇民俗信仰中,台灣一直居於重要位置,台灣的廟宇文化發展得早,而且沒有中斷,都是大陸、東南亞廟宇交流觀摩的主要對象。

  以他在福建的研究觀察,當地宮廟寺院等的重建,從早期台灣、南洋華人返回投入大量資源挹注,到1990年後,大陸有財源自己執行重建後,迄今,大陸回復的宮廟寺院應該有接近百萬之譜,以蒲田一帶為例,從家庭、村莊到區域的宮廟組織等,基本上都已經完整回復了。

  在近期的兩岸宗教民俗信仰互動中,台灣又繼續在無形科儀方面,提供了有意義的交流。台灣、南洋到大陸交流,有文化重大意義,從搶救閩南文化的角度來看,台灣與東南亞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