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鏡頭:廈門青礁慈濟宮 保生大帝佑兩岸

http://www.CRNTT.com   2018-06-14 00:33:34  


泉州白花崗岩材質雕塑,高度是19.8米,是目前中國大陸最大的保生大帝石雕像。(中評社 黃文杰攝)
  中評社桃園6月14日電(記者 黃文杰廈門後續報道)位於廈門海滄區海滄街道青礁慈濟宮,俗稱“慈濟東宮”,前身是龍湫庵,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清代重建,部分石構為宋代遺物,在吳夲逝世後,當地居民在該庵塑像供奉,漳泉兩地的父老鄉親為他塑像紀念,民間敬奉他為“醫靈真人”,這也就是保生大帝祭祀的由來。

  台灣不少寺廟供奉保生大帝,各地廟宇也來廈門青礁慈濟宮參香,來這裡,可以看到保生大帝的傳說,也有兩岸宗教交流的精彩故事。

  來到“慈濟東宮”,遠望山頭處,長長的階梯盡頭,可以看到高度19.8米,泉州白花崗岩材質雕塑,這是全大陸最大保生大帝石雕像。

  吳真人生前,在龍湫坑搭了一個茅草屋,親鑿丹井,直徑約100公分,深約3米,井水長年不涸,水質甘洌、藥用價值極高,這裡有吳真人取水熬藥的遺跡。

  史料還記載說當年爆發瘟疫的時候,吳真人就把草藥投到這口井中,老百姓把井水打上來,喝下去病就治好了。

  青礁慈濟宮列為大陸重要保護的文化資產,不過相傳當年鄭成功打台灣,還曾向廟宇「借」木材來造船,得以渡海。

  廟方記載,鄭成功北伐失敗,聽取何斌建議打算攻打荷蘭東印度公司取得大員時,因建造戰艦的木材不夠,於是打算“借用”青礁慈濟宮第一、第二大殿的木材,待日後再重修兩座大殿,而被拆除的大殿地基仍規模宛在。

  2006年,吳真人羽化970周年和青礁慈濟祖宮立廟855周年,青礁慈濟祖宮景區在政府的指導和閩台各地保生大帝信眾支持下,首屆海滄保生慈濟文化節。

  2007年8月、2008年7月、2010年4月,青礁慈濟祖宮保生大帝神像先後赴金門、澎湖、台灣本島巡禮。

  文化節和巡禮活動進一步擴大了青礁慈濟祖宮的影響,深化了兩岸文化交流,增進了兩岸同胞的情誼和福祉。

  說起建廟、修廟歷史。南宋紹興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書顏師魯以吳真人顯靈助地方抵禦盜賊有功,乃上書請為吳真人立廟,原本眾人選在雲嶠院旁,不過據說,因神明顯靈表示已選定他處,最後在龍湫庵南邊建廟,稱“龍湫廟”。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宰相梁克家上奏請廟額,朝廷乃賜廟額“慈濟”,廟名因而改稱“慈濟廟”。

  在康熙卅六年(1697年),青礁顏氏再發起重修,該次整修留下的〈吧國緣主碑記〉,留有新加坡甲必丹郭天榜、林應章等東南亞華僑之姓名,顯見當時保生大帝信仰隨著華僑也分布到東南亞一帶。

  隨著兩岸開放三通,宗教交流,1988年4月,台中市元保宮主委賴煥樟率團謁祖,先是前往白礁慈濟宮,卻發現在該廟找不到元保宮母廟平和心田宮的蹤跡,遂來到青礁慈濟宮,找到心田宮的資料,遂向青礁慈濟宮辦認祖儀式。
  
  現在龍湫庵的建築,是1996年由台灣屏東縣萬壽宮主任委員吳傳輝等捐資重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