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台當局南海政策可能走向及其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21-10-25 00:03:23  


 
  二是兩岸關係能否為南海問題管控分歧發揮作用。兩岸關係與南海問題既能相互牽制,作為二者之間存在“戰略相關性”,又可以彼此發生聯動。2020年1月14日,蔡英文接受BBC專訪中稱“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叫‘中華民國’台灣”“任何時候都不能排除戰爭的可能性”“中國如果入侵台灣將會付出相當的代價”。〔8〕在南海問題上,民進黨當局把南海爭端作為追求台灣“獨立”的重要平台,南海政策也成為其推行“台獨”政策的一部分。“由民進黨的‘台獨’主張衍生出來的南海政策,由於具有非常強的對抗大陸的特性,因此使大陸對民進黨的不信任程度進一步加深”。〔9〕“以民進黨為首的台獨勢力通過南海政策追求台灣‘不同於中國’的目標,可能造成兩岸關係形成‘一邊一國’的情況,這將對‘一個中國’原則形成嚴重的挑戰”。〔10〕兩岸因素在台灣的“南海政策”中必須嚴肅看待,兩岸在南海主權論述“各自有所區別”,兩岸對南海爭議的處理態度與方式,從法理角度上看似雷同,但實際上中國大陸是積極地維護南海主權,而台灣採取消極的保守主義。

  三是兩岸在南海合作或衝突的可能性。民進黨當局在南海問題上倒行逆施,使得中國大陸同時面臨南海問題與兩岸關係雙重壓力。但兩岸在南海問題上也可以展開合作,強化非敏感領域合作,纍積南海共識,化解彼此矛盾,當然首先是在“九二共識”前提下共同維權。其次可以加強學術交流,兩岸在南海問題上可從學術交流做起,通過專家學者向兩岸官方獻言獻策,向民眾宣傳引導,營造有利於兩岸南海合作的輿論氛圍。再次加強非敏感領域合作,兩岸可在普世價值議題上增進交流,諸如海上人道救援、環境保護,特別是海洋環境污染與漁業資源保育,等等。但是兩岸若在南海發生衝突,例如解放軍主動進攻並占領太平島或者東沙島,或是美國或者其他南海聲索國,聯合台灣一起進攻中國大陸目前所控制的南海島礁,除非南海結構性矛盾發生根本轉變,否則這種可能性在短期內,可謂微乎其微。

  (二)島內民意對民進黨制定南海政策發揮舉足輕重作用。2020年“大選”後,島內政黨力量格局存在“綠大藍小”結構和“綠長藍消”態勢有新的擴展性變化。蔡英文裹挾島內“民意”,面對南海問題的態度將更加消極,繼續忽悠台灣民眾,騙取選票。雖然南海遠離台灣本島數千公里,普通民眾關注程度較之島內事務較低,但“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對東南亞國家心理上的優勢,台灣民眾還是普遍認同擁有對南海的主權”。〔11〕面對島內民意壓力,蔡英文試圖“維持現狀”,不敢貿然放棄南海“主權”,以免給島內民眾落下“賣國誤國”口實。對於南海問題的各種表態,將按照國際法相關規定處理糾紛爭端,對部分泛藍選民至少不排斥。但為了滿足大多數泛綠選民訴求,認為台灣在南海問題上,從未與中國大陸發生關聯交集,更不會附和“兩岸共同合作,一致對外”主張。

  (三)美國積極推行“印太戰略”,加大拉攏民進黨力度,南海問題成為中美博弈關鍵戰略節點。與美國推行“印太戰略”、強化印太戰略布局、利用其他南海聲索國不斷挑戰中國南海主權、混淆南海情勢相呼應,民進黨完全在配合美國南海戰略利益。美國推出“印太戰略”,極力拉攏台灣,遏制中國的企圖不言而喻。美國在南海除繼續奉行“前沿-前線”策略外,自由航行的頻率不斷增強,試圖制衡中國海上力量增長。特朗普認為美國強大的海軍是確保印太地區和平穩定的重要保障,“擴大美國海上力量的計劃將會打消南海區域內美國盟友的顧慮,顯示美國依然是‘亞洲自由秩序的保證者的地位’”。〔12〕2017年,美國政府提出“自由與開放的印太”願景,將涉及台灣有關內容置於“印太區域戰略”中的軍事安全領域,強調美台有“共同價值觀”和幫助台灣提升“防禦能力”和“反遏制能力”。2018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亞洲再保證法案》,正式將台灣納入美國“印太戰略”的一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