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陳季冰:變革的根本動力來自政治

http://www.CRNTT.com   2009-03-30 11:23:02  


 
  然而,政治就像一個人的行為,做什麼(行為的內容)和怎樣做(行為的模式)是兩樁不同的事情,李君如教授和庫恩博士顯然都把過去30年裡中國政治的內容與中國政治的模式混為一談了。我的看法是,改革以來中國政治的內容確實發生了無與倫比的變革,但期間中國政治的模式則保持了基本穩定。改變的是政策,而非政策形成的程序。目前社會普遍要求的所謂政治體制改革,主要集中在政治運作的模式方面,而非政治行為的內容方面——社會上並沒有多少人對“建立市場經濟”、“實現現代化”和“完成中華民族的複興”這些過去和未來的奮鬥目標有什麼異議,他們認為必須改變的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方法。因為歷史經驗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政治行為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政治內容的成敗。

  清晰地區分政治內容與政治模式的意義在於,這有助於我們在今後的改革過程中自覺地辨明我們所做的事情的方向和範疇。儘管內容和模式相互影響,但兩者畢竟不能相互代替。一般而言,內容的改變總要比模式的改變容易得多,其效果也要立竿見影得多。而當兩者中的某一領域的變革動力因各種原因趨於衰減的時候,有意識地推動另一領域的變革,將發揮一定的彌補作用。進而言之,面對當下的困局,如果政治體制改革確如許多人所判斷的很難推進的話,那麼要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許多突出問題,就必須進一步在政治的內容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具體來說,這就是許多人呼籲的“新一輪思想解放運動”。30多年前的那場“真理標準大討論”絲毫沒有動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但它卻極大地改變了黨領導的方向,從而直接帶來了30年來中國社會的巨變。

  不管怎樣,正如李君如所指出的,審視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走過的歷史,有一個規律必須得到承認:變革的根本動力來自政治,是政治的變革建構了經濟的變革,而非相反。((作者:陳季冰,資深媒體人)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