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政治改革的認識誤區及契機

http://www.CRNTT.com   2009-05-17 09:46:41  


 
  歷史的教訓是,政治改革的“機遇期”稍縱即逝,它只青睞那些既有政治智慧又不乏政治勇氣的人物。歷史上的一些執政者,在他們認為自己有力量控制局勢的時候,不假思索地拒絕改革,或是優柔寡斷、掉以輕心,直到大勢已去,才意識到“錯失良機”。例如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為蔣介石及國民黨政府啟開了改革的“時間之窗”,如果蔣介石抓住國共兩黨共商國是的機會,拋棄內戰思維,進行政治改革,與共產黨組織聯合政府,實行民主憲政,不僅可以避免一場歷時三年的兄弟相殘的內戰,也不致被趕出大陸,中國就此建立起良性循環的憲政制度也未可知。

  改革往往是“逼”出來的。如何在壓力之下換取長久的發展動力,需要做冷靜的思考,精密的布局,更需要在思維上推陳出新,謀定而後動。對中國來說尤其如此,僅在經濟層面“調控”,政治層面微波不興,絕非上策。中國30年改革開放積累的各種社會問題,在經濟危機的助推之下,必然會湧動、鼓蕩乃至爆發,從而孕育著中國發展路向的無限可能。

  危機也是機遇,改革正當其時。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是改革需要外部動力,風平浪靜的年代難以改革。其原因在於改革的本質是一場歷史性變革,變革需要外部的觸動。比較而言,在危機時刻推動政治改革其風險與成功的幾率並存,但成功的幾率更大一些,因為:一、在這個時間段民眾的承受的能力往往也比較強,對改革者的努力會有更多的理解;二、推動改革所影響的組織業績損失比和平時期少得多。就是說,改革的機會成本比較低,對推動者來說風險相對較小。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政治改革總是如履薄冰,而前進每一步都需要破除一些認識上的誤區與迷思。現在也是一樣,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後,“中國特色”的體制似乎展現著特有的優越性,中國政府在汶川地震的迅速反應,北京奧運的完美落幕以及卓有成效的經濟刺激方案,對比美國的包括美林證券、房利美、花旗銀行、美國國際集團等金融巨無霸相繼沉淪、白宮束手無策,無疑增強了中國對現有體制和發展方向的信心。

  於是乎就得出一個結論:不搞政治改革也能發展經濟,不推動民主建設也能實現“強國夢”。但不能就此認為政治改革可有可無。

  鄧小平說過,“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經濟繁榮必帶來利益糾葛,矛盾衝突。況且,諸如工人下崗、貪污腐敗、兩極分化等沉積多年的社會矛盾,僅從經濟角度思考就很難有什麼結果,唯有通過政治改革,完善體制和機制才能有效化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