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政策執行力 為什麼被弱化

http://www.CRNTT.com   2009-07-01 11:31:34  


僅僅政策好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良好的執行力。
  中評社香港7月1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今天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登出文章“中國的政策執行力為什麼被弱化?” 作者表示:“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中國的政策執行力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無論是經濟改革、機構改革還是社會改革都似乎已經走到了頂點。盡管中國高層面對無窮的社會經濟問題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政策,但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老問題還沒有解決,新問題又出現,沒有能力來解決新老問題,只好一直往後推,問題積累得越來越多,解決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勢必釀成重大的改革危機。”文章内容如下:
 
  從理論上說,一黨執政體制或者行政主導的體制的最優越之處,就是其政策制定和執行的效率。馬克思和列寧當初反對西方民主的三權分立,提倡議行合一,他們的出發點就是要強化政府的行政能力。在西方,各國為了避免專制的出現,實行三權分立,而寧可犧牲政府的行政執行力。 

           體制內部出現大問題 

  中國承繼列寧主義傳統,實行一黨執政體制。在這個體制下,很難說外部社會力量有制度化的機制來制約執政黨的內部運作。那麼,為什麼在沒有任何有效的外部制約的情況下,中國的政策執行力如此低下呢?這就表明體制內部本身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就是巨大的權力內消耗。 

  提高行政效率一直是中國機構改革甚至政治改革的最主要的目標。很多人拒絕民主改革其中一個擔憂就是民主會損害行政效率。中國的改革重點一直放在機構改革,或者說是國務院系統或者政府系統的改革。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大社會、小政府”。經過了趙紫陽、李鵬、朱熔基和溫家寶各屆政府的努力,政府機構改革的空間已經不多,很難再在這方面做文章,進行繼續的改革。較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中國的行政系統已經比較小規模了。 

  實際上,中國面臨很大的壓力促使政府行政部門的擴張。第一,政府部門還沒有能够從經濟領域退出來。第二,政府轉型成為服務型政府成為必然,大部分公共服務需要政府來提供。和其他國家一樣,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擴張的主要一個根源。第三,近年來所追求的建立規制型政府需要政治的改革,不是國務院系統所能決定和實施的。大部制改革已經有了一個形式,但還缺乏實質性的內容。 

  總之,這麼多年來,中國的機構改革改來改去,改革的只是行政執行部門,也就是一般稱之為“幹活的人”的領域。經過了那麼多次的機構調整和改革,從廣義上來說,中國的政府還是很大,甚至變得更大了。實際的情況是,當官的人越來越多,而幹活的人越來越少。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當官的人”經常去折騰“幹活的人”。這其中所造成的內耗是超出人們的想象的。 

  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六套班子,上下一般粗。這些機構的并存使得政府又粗又大,并且經常互相制約,在黨政之間的制約尤其嚴重。因為都是黨的幹部的統治,這些機構間形式繁多的制約,并且經常沒有制度性的規定,相互間的責權不清不楚。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制約往往比西方的有制度性規定的制約大得多、厲害得多。可惜的是,盡管制約很多,但并不能阻止黨政官員和機構的權力濫用。因此,盡管反腐敗的機構不斷增多,并且年年都有反腐敗的運動,但腐敗照樣盛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