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香港應切實把握金融業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09-09-25 11:51:49  


人民幣業務必將對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產生重要影響
  中評社香港9月25日訊/香港資深評論員古再侯博士今天在《大公報》登出文章“切實把握金融業方向”。作者表示:“如何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目前和可預見未來,重點是積極拓展香港金融市場的人民幣業務;同時,保持香港與全球主要金融市場聯繫,追趕全球金融市場發展。希望行政長官在2009-10年施政報告中,提出關於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新政策措施。”文章内容如下:

  如何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目前和可預見未來,重點是積極拓展香港金融市場的人民幣業務;同時,保持香港與全球主要金融市場聯繫,追趕全球金融市場發展。

           積極拓展人民幣業務

  他報一篇專欄文章稱:“香港財金高官曾一度寄望甚殷的人民幣貿易結算安排,不經不覺已試行了兩個多月,但如今不少官員談及此事的成效時,都不禁‘頭擰擰’,與政策在今年4月公布時,高官視之為香港‘人民幣業務里程碑’的無限期盼,明顯有著很大落差。”除批評內地對獲准參與人民幣貿易結算的企業名單“諱莫如深”外,“港官慨言,今次的人民幣貿易結算安排可說重蹈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覆轍,因為政策大門開了之後,原來還有很多小門未開,令大家原來預期的成效大打折扣。”“聽罷了上述‘苦水’後,大家應可明白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上場後,為何除了推動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之外,還要跑到老遠的俄羅斯及中東,延攬當地的企業來港上市及在港發行伊斯蘭債券。看來,愈來愈多官員已開始感受到內地市場雖然很大,兼且很有潛力,但制約原來同樣很多。”

                 上述文章所言可斷言頗成問題。

  第一,無論人民幣充分可兌換、適度國際化還是香港拓展人民幣業務,都是開創性大事,“萬事開頭難”,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或障礙是十分正常的,不應該事先產生過分期望,也不應該在實踐過程中遇到困難或障礙滋生畏難情緒。

  事先對人民幣貿易結算產生過高預期,以至感覺與實際情況有“很大落差”,所反映的不是人民幣貿易結算“出師不利”,而是說這話的人在政治上的幼稚。

                 跟進外國債券上市

  稍遇困難或情形不符預想就滋生畏難情緒,不僅是政治上幼稚的表現,更是缺乏基本素養的症狀。

  所以,把這一類想法和情緒表達出來,不僅不可能博取香港居民的同情和理解,恰恰相反,會加深他們對香港現狀和前途的憂慮。

  第二,財政司司長上任不久,提出香港要發展伊斯蘭債券,為此,不僅財政司司長而且行政長官先後遠赴中東。同時,財政司司長還提出香港應吸引俄羅斯等其他國家的企業來香港上市。這一切都是對的。但問題是,伊斯蘭債券講了兩年多,至今不要說沒有見其影甚至沒有聞其聲。至於吸引俄羅斯及其他國家企業來香港上市,也似乎未有續聞。原因何在?下文如何?

  於是,談論“大家應可明白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上場後,為何除了推動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之外,還要跑到老遠的俄羅斯及中東,延攬當地的企業來港上市及在港發行伊斯蘭債券”,頗引起關注?

  至於說“看來,愈來愈多官員已開始感受到內地市場雖然很大,兼且很有潛力,但制約原來同樣很多”,不是再次反映有些人在政治上幼稚,便是透露他們似乎已開始對香港金融市場拓展人民幣業務意興闌珊。果如此,則是值得香港金融界和社會各界關注的動向。

                    鞏固金融中心地位

  回顧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來12年多一點的歷史,在第1屆和第2屆特區政府任內,提出來不少很好的目標,但缺乏付諸實施的行動;在第2屆政府的大約後半期以及第3屆政府的前半期,似乎欲“坐言起行”,名之曰“強政勵治”,但很快又是“有言論而乏行動”。伊斯蘭債券是一個具代表性的事例,吸引俄羅斯及其他國家企業來香港上市是又一個具代表性事例。

  香港拓展人民幣業務得力於中央的支持和推動,儘管至今進展不大,卻是確有成果。如果因為進一步拓展人民幣貿易結算初步成果不符預期便欲打退堂鼓,究竟是要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還是相反?

  希望行政長官在2009-10年施政報告中,不僅交代關於推動6大產業發展的新政策措施,而且交代關於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新政策措施。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