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國知識精英流失全球第一

http://www.CRNTT.com   2011-11-15 11:58:34  


 
  如何從“人才外流”到“人才流轉” 

  在全球化時代,“人才獲益”、“人才流轉”、“軟實力”等概念已逐漸取代了“人才流失”。 

  看過以上的亞洲經驗,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大陸在面對人才外流的問題時,一點也不孤獨。但中國大陸人才外流開始於改革開放之後,在時間上晚於上述亞洲社會,因此中國在人才策略方面應對本土產業結構提升的挑戰顯得更加緊迫。 

  然而,儘管人才回流對移民輸出地十分重要,但是“回流”這個決策卻未必能為這些出國多年的專才本身帶來直接收益。簡而言之,一位碩士畢業的工程師在美國的收入,一般情況下高於他在中國大陸就業的收入,更不用說,今天大陸年輕人還面對高房價、醫保體系不完善、獨生子女贍養父母等諸多經濟壓力。 

  中國大陸近年來已經陸續開始推行一系列吸引“海歸”專才的優惠政策。在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及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的基礎上,2008年中共中央組織部推出了吸引青年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的“千人計劃”,預計在未來五到十年內吸引千名左右海外高層次人才到中國工作,並建立40到50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基地。此外,由中央及地方多部門合辦的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從1998年開始就成為常規活動,通過駐外使館、學生學者組織等機構全球招募高端人才回流。 

  與台灣曾經走過的發展軌跡十分相似,今天的中國大陸不僅面臨產業結構提升,而且也在大幅擴張高等教育的覆蓋率。這些都為海外華人華裔專才回流提供了多元的就業機會。儘管目前實際回流人數還很有限,不過,乘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的勢頭,尤其是經歷了2008年底的金融海嘯之後,“回國”已經越來越普遍地成為留學生及專業人士的備選項。 

  由於歷史因緣,二戰後的發展中社會遭遇到現代化與全球化的交叠,致使社會的結構轉型更加劇烈和複雜。精英人才流失並不只發生在中國大陸,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台灣、印度等地都經歷過類似的擔憂,並漸漸從焦慮中走出,用更加超脫的思維來看待全球化和跨國移民現象。 

  美國印度裔學者Anjali Sahay在她2009年出版的新書《印度裔移民在美國:人才流失還是獲益》中,基於經濟學理論提出對人才外流現象的四項共通性推論: 

  1.發明與創新是無國界的;2.經濟全球化與資本運轉使得技術型勞動力不再只循單向流動(發展中社會去往西方社會),而可能有多元流向(在不同國家社會之間往複流動);3.有關資深技術移民,無論從國家還是個人層面,核心考量仍是經濟利益;4,根據薪資與利潤的邊際生產率理論,在人口基數龐大的移民輸出國,沒有出國的民眾之福利並不會因為移民外流而受到影響,因為外流移民在帶走他們產值的同時,也帶走了他們對原居地社會的索求。 

  Sahay是基於經濟學角度提出以上的論點,而在移民研究的社會學領域,目前主流觀點也是強調全球化時代跨國網絡所建構出的跨國社會空間,以及由此帶來的跨國社會資本積累,社會資本與貨幣資本之間的轉換。人才外流不再只是人們眼中的資源流失,“人才獲益”、“人才流轉”、“軟實力”等概念已逐漸取代了“人才流失”。 

  今天,我們周圍其實早有眾多經驗可資借鑒。我們可以學習印度,強化故土與海外僑社的聯繫,因為海外網絡就是社會資本;我們也可以學習新加坡和香港,全面打造國際都市以吸引跨國財團,透過企業入駐帶來整個海外精英團隊……總之,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一個成熟的社會應當思考的,是如何增強自身的吸引力,讓現有居民不願離開,令海外精英趨之若鶩;如果因為擔心人才外流而限制人口流動,那就是背離世界大趨勢的因噎廢食之舉了。

  作者: 閻靖靖(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在讀博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