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以假亂真:收藏市場的“毒丸”

http://www.CRNTT.com   2012-02-01 13:24:29  


正在打印中的高仿書畫,該機器可以同時打印四張書畫作品。
工作人員正在用40倍的顯微鏡鑒別一幅書畫手卷的真偽。屈菡 攝
  中評社北京2月1日訊/說起從拍賣行買回“印刷贋品”的經歷,在收藏圈裡摸爬滾打近20年的郝驚雷既氣憤又悔恨。

  “這真是‘老革命’遇到新問題。”郝驚雷說,2010年5月,他在嘉德春拍上看中了王文治行書手卷、方士庶滄海秋波圖和顧文淵、蔡遠等合作的山水畫册,經過競拍,他以20萬元的價格中標。“中午取回拍品,在自然光下打開一看,發現情況不大對。”

  郝驚雷立刻折回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要求退畫,但拍賣公司否認了是印刷品的可能。接著,郝驚雷將3幅字畫送到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進行鑒定,3位分別來自故宮和榮寶齋的專家給出結論:王文治行書手卷與方士庶滄海秋波圖並非真跡,顧文淵、蔡遠等合作的山水畫册結果待定。隨後,他又請印刷界的專家進行鑒定,得到的答案是3幅均為印刷品。

  “如果是後人仿制的贋品,我也就認了,但這是印刷品,嚴格地說是工業產品,沒有絲毫收藏價值。”郝驚雷說。在調解無效的情況下,他將嘉德公司告上了法庭。

  2010年9月,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第一次開庭審理此案。嘉德公司否認3幅字畫是印刷品,並表示“不保真”是拍賣行業的規則。在雙方對鑒定結果存在分歧的情況下,郝驚雷向法院提交了司法鑒定申請。

  “自從這起案件被媒體曝光後,很多有相同遭遇的收藏家或明或暗地對我表示支持。”郝驚雷說,他逐漸明白,“這起案子掀開的僅僅是書畫複制的冰山一角”。

以假亂真的印刷書畫

  郝驚雷的判斷並非沒有道理。據業內人士介紹,國內高仿印刷書畫的印制、銷售、拍賣已經形成了產業鏈條,並流入了藝術品交易市場。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書畫真偽科學鑒定研究中心主任尹毅較早就開始關注書畫印刷。“上世紀80年代,我參與過書畫的印刷複制。當時,某美術機構經過黃胄先生的同意,對他的一幅作品進行了複制。”尹毅說,那時的印刷作品會留有網點,如同“胎記”,是複製品與手繪作品的主要區別。

  “當時有年輕的技術員提出,能否把網點去掉,以最大限度追求與原作的相似度,但立刻被在場的印刷專家否掉。專家認為這項技術不可能實現。”尹毅回憶說。進入新世紀後,國外噴墨打印技術引入國內,複制行業得到了很大發展。“2006年,我看到了無網點的書畫印刷品,非常驚訝,那個被認為是天方夜譚的技術實現了。”尹毅說,隨後他開始研究這一課題。據他觀察,2009年至今是書畫印刷複制發展最快的兩年。這兩年裡,噴墨印刷技術的普及可謂神速,僅北京開展這項業務的公司就多達百家。

  “國外幾項印刷技術的發明也為中國書畫的印刷複制提供了可能。”從事印刷多年的林詒洪表示,3年前,美國惠普公司研製了顔料噴墨印刷設備,有別於以往的染料墨,其與手繪書畫所用顔料更為相似,而且可以直接印刷在無塗層的普通宣紙上,這使得材質與真作更為接近。此外,微噴技術的實現使得墨點接近無限細小,加上墨滴在宣紙上的暈染,印刷作品上的墨點很難被觀察出來。“專門的制假機構還會選擇使用印版印刷。他們通過激光制版,再利用相關技術消除網點,使檢測方法抓不到把柄。”林詒洪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