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中評智庫:台灣青年政治意識面向及生成

http://www.CRNTT.com   2016-12-04 00:31:45  


 
  (五)價值路徑:後工業主義與後物質主義

  有學者指出,當今台灣年輕人的社會心態與價值觀主要表現在:“更重視具體、細節問題,更重視眼前實實在在的東西與具體的對象,更重視個體的生命,不只是人類個體的生命,包括動物的生命;不重視經濟價值,更重視環保價值。”⑨從上述這些特徵,我們可以發現,台灣青年的價值觀已受到了後工業化、後物質化或後現代化的洗禮。

  後工業化社會第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或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如貿易,金融、運輸、保健、娛樂、研究、教育和管理。”⑩如果台灣已進入後工業化社會這一假設成立的話,那麼,社會大眾乃至青年群體反對媒體壟斷、反對服貿協議等,就是由這種後工業主義心態及其焦慮所造成的。而所謂的“後物質主義”,“是以'雅皮士'(YUP,城市青年專業人員,公司白領)為代表的'新中間階級'的價值選擇和思想傾向,其主要內容是強調'生活品質'、'自我實現'和'公民自由'”。⑪

  實際上,近年來台灣島內的各類重大事件皆具有“後物質主義”的色彩。比如,綠色環保運動(成立了綠黨、反核四)、小確幸價值追求、白衫軍、反媒體壟斷、反服務貿易、反課綱微調等事件都有“後物質主義”思潮的足跡貫穿其中。特別要指出的是,台灣青年由於生活在衣食無憂、見聞廣博、資訊爆炸的時代,因而比父輩、祖輩群體更傾向於對“生活品質”、“自我實現”和“公民自由”等價值的追求。可以想見,未來,後物質主義價值觀似乎將持續在台灣社會發酵,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發展的佈局,值得關注。

  (六)教育路徑:執政當局的本土化與去中國化

  學校是公民由家庭走向社會的必經之途,因而學校及其教育在每個公民的成長過程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是公民政治意識養成的孵化場,學校教育的內容都是成為公民政治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而言,通過學校傳授給公民的政治知識,具有“自然性”、“客觀性”、“真實性”,無論這種政治知識最終屬真還是屬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