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玩弄台灣 中美零和博弈

http://www.CRNTT.com   2018-06-17 00:07:34  


 
  1995年美國國務院簽發給李登輝赴美簽證,允許台灣當時的領導人李登輝到康奈爾大學進行訪問,李登輝訪美是充滿著濃重的政治色彩的訪問。他在康奈爾大學發表了政治性演講,表達所謂“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主張,隱喻性的台獨立場傷害了中美兩國對“台灣問題”的基本共識,中美關係因此嚴重倒退。中國當時招回了駐美大使李道豫,對美國提出嚴重抗議,並在東南沿海開展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表達對台灣走向“台獨路線”發出嚴正警告。為了防止中美關係繼續走壞,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同中國當時的國家主席江澤民會面的時候,多次強調將堅守一個中國的政策,並表示不支持台獨的立場。克林頓總統1998年6月底訪問中國時抵達上海,與上海學者進行交流時首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⑦

  這一美國對華政策中的“三不政策”是在中美“三個公報”基礎上,在兩岸關係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的新發展,既堅持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又表達了“不支持台獨”的立場,維護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立場同尼克森總統首次訪華所作的五項保證中的“一個中國”和“不支持台獨運動”是一致的。在李登輝後來提出的“兩國論”,陳水扁時期提出的“一邊一國論”時,美國政府都是基於克林頓總統提出的“三不政策”予以應對。2007年台灣陳水扁當局強勢推動台灣“入聯公投”,遭到美國政府的譴責,2007年12月21日美國國務卿賴斯在華盛頓舉行記者會,表示美國在“一個中國”政策下,不支持“台獨”,並表示陳水扁當局推動的台灣“入聯公投”是挑釁,這一政策不會在國際舞台上給台灣老百姓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利益,美方反對這項公投。⑧因此,美國“不支持台獨”的政策更加顯示出其強硬,符合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時建立起來的中美對“台灣問題”形成的共識,因此,在奧巴馬總統任職時期,這一政策基調並沒有改變。

  三、“與台灣交往法”將會把中美關係帶向“零和博弈”

  特朗普上台之後面臨的最大挑戰莫過於中國的迅速崛起,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快速發展,使得美國在思考明天的世界時會感到擔心與焦慮。這種擔心和焦慮增強了美國領導人的脆弱心理,需要強勢維持美國的霸權。美國政府採取了同中國對抗的政策。美國與中國進行對抗的方式有四條路徑,第一,從經貿問題入手,面對中國對美貿易的巨大赤字,美國通過提高中國輸美產品的關稅,以減少對中國貿易帶來的赤字;第二,是通過周邊國家的歷史衝突或邊界衝突的因素向中國挑戰,美國在其背後“平衡”中國的影響力;第三、是利用“台灣問題”向中國挑釁,削弱中國的影響;第四、在中國南海製造事端挑起軍事衝突,以美國的軍事力量直接挑戰中國南海九段線內的領海權益。中美兩國正在從昔日的建設性戰略合作夥伴走向“零和博弈”的過程中。

  就經貿問題而言,美國同中國貿易出現的巨額赤字的現象並非近期才發生,而是長期在開放自由市場的機制下不斷積累的結果,特朗普政府上台後,開始把同中國貿易長年積累起來的貿易赤字說事,通過政府強行干預市場的方式,大規模提高關稅,把中國商品逐出美國市場。這必然會引起中國政府的反制措施,使得兩國在貿易問題上的角逐帶有濃濃的煙火味。

  美國在對華商品提高關稅的對象並非是美國市場上受到中國商品衝擊而退出市場的商品,而是憑著主觀判斷把“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重點培育的高科技創新產業為目標課徵高額關稅,企圖把中國高科技產業扼殺在剛剛起步的階段。這一做法是完全有悖於自由市場邏輯的行為,目的不是單純保護美國市場,而是要打擊中國高新產業的發展,是非常蠻横的“經濟霸權主義”的表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