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蔡執政危機與根源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18-08-25 00:25:21  


 
  對內是綠營內部及民進黨內派系鬥爭,蔡英文爭取連選連任。2014年蔡英文藉助“反服貿運動”獲得民進黨內派系及“獨派”團體全力支持而迅速超越黨內勁敵蘇貞昌取得“綠營共主”的地位,綠營內部各派勢力力拱蔡英文上位執政後,都急於要蔡英文兌現政治承諾、滿足利益訴求。當蔡英文無法全然滿足“獨派”及“深綠”胃口時,綠營內部及黨內派系“批蔡”、“反蔡”甚至“倒蔡”的戲碼便不斷上演。2018年3月31日,“獨派”大佬、“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在參加深綠團體“台灣教授協會”活動時表示:“現在台灣社會對蔡期待很大,但台灣社會對她的失望也很大,這是現實的,看民調就好了,她是20多趴,太差了……希望她做一任就好,賴清德才是可達到大家期待的最適當2020人選①。”蔡英文的昔日盟友、戰友如“時代力量”黨、李登輝、陳水扁、呂秀蓮、柯文哲、辜寬敏等都紛紛表達對蔡英文的強烈不滿:或惡言相對、或分道揚鑣。在民進黨內,勢力坐大的新潮流系也已放棄長期堅守的“老二哲學”,代表人物賴清德2017年9月“逼宮”蔡英文、趕走林全出任“行政院長”之後,自恃有“獨派”和新潮流系做後盾,三番五次拋出“極獨”言論,試圖搶佔並確立“綠營共主”地位,目標直指2020“大位”。隨著年底“九合一”選舉臨近以及選舉結果藍綠政治實力的變化,島內政壇藍綠陣營、國民黨與民進黨以及民進黨內部各派勢力之間的混戰與廝殺必定更加激烈,腹背受敵的蔡英文勢必提前“跛腳”,提前進入“後蔡英文時代”。

  (二)民生經濟遲滯

  2017年台灣經濟增長率2.86%,從這個數據看,經濟成長似乎不錯,蔡英文當局也以此炫耀,但事實上,這一增長率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而且還低於亞洲地區平均水準。更為重要的是,台灣民眾對經濟增長、民生改善是“無感”的,民眾感受到的仍然是“悶經濟”,具體表現為投資衰退、產業外移、物價上漲、就業困難、薪資滯漲、痛苦指數上升。從投資環境看,台灣工業總會曾總結台灣島內有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五缺”以及當局失能、社會失序、“立法院”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整體失去目標等“六失”。蔡英文上台執政以來,“五缺六失”越發嚴重,台灣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公開表達對台灣投資環境的失望並表示:“如果非必要,未來不會回台投資②。”蔡英文當局推動的“年金改革”、能源政策、“一例一休”制度以及“新南向政策”、緊縮兩岸交流等政策,更是直接對台灣經濟造成負面衝擊。

  兩年多來,因經濟民生問題引發的各種遊行抗議和社會亂象層出不窮,較有影響的包括2016年“9·3軍公教勞大遊行”、“9·12旅遊業者大遊行”,2017年“空姐、收費員大罷工”、“8·15全台大停電”、“反空汙大遊行”,2018年“衛生紙大搶購”、“退休軍人團體大遊行”、“香蕉價格暴跌”等等。

  (三)社會改革困頓

  蔡英文上台執政後,一方面為了兌現選舉承諾,另一方面也為了打擊對手,迅速在政治、經濟、文教、社會等領域推出各種改革措施和政策舉措,如推出“不當黨產條例”、“促轉條例”、“司法改革”、“年金改革”“一例一休”制度、能源政策、“課綱”調整等等。號稱“最會溝通”的蔡英文當局在推行各項改革政策措施時,不僅沒有通過溝通獲得多數民眾對改革的理解和支持,而且還肆無忌憚利用改革挾帶政治清算、打擊異己、選票算計等利己私貨。正是由於蔡英文當局私欲作祟使得這些改革遠離了公平正義的原則,藍營支持者成為利益嚴重受損的被改革對象,基層勞工、青年群體也對改革大失所望。“軍公教警消勞”等抗議團體和群眾不斷走向街頭陳情抗議,據台灣媒體統計,僅“立法院”前的陳情抗議活動,在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上台至當年底就有10多場,2017年有50多場,2018年上半年已逾20場。台“總統府”、“立法院”、“行政院”周圍的封鎖線愈拉愈長、防禦“拒馬”愈築愈高,民進黨、蔡英文已經離台灣民眾越來越遠,甚至站在了台灣民眾的對立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