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台灣網絡文化與大陸想像

http://www.CRNTT.com   2018-12-09 00:03:23  


 
  三、虛擬想像:“非真實”大陸形象的誕生

  網絡世界中“非真實”的大陸與大陸人面貌是如何誕生的呢,筆者將從以下幾點來源進行分析:

  1、教育制度:台灣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曾嚴厲禁止左翼書籍閱覽、傳播,意識形態與文化方主動疏離中國大陸,種下了兩岸從政治到文化對立的種子。解嚴之後,台灣部分人士推動本土化運動,刻意解構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發展脈絡,歷史科等教科書等“去中國化”,形塑中國史和台灣史並行,甚至將中國史整個放入東亞史敘事中,用“多元化”降低中國史的篇幅,造成台灣目前認同混亂。

  2、媒體報道:台灣媒體對於中國大陸的報道呈現出負面多於正面的現況,對於少數在台陸人的不文明、違法行為,特別強調其“陸客”身份,一味追求點閱量,時常使用聳動標題迎合讀者。如此難以客觀地描繪中國大陸近年來發展變遷和個體經驗,使得讀者無法瞭解大陸的真實面貌。

  3、政治紛爭:台灣解嚴後,部分人士推動本土化運動,刻意主動疏離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脈絡。對於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事實使用現代性等理論,賦予其很高的進步屬性和價值肯定。對於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使用自由主義、認同政治、民族自決等概念,視其為“外來政權”,將殖民的概念引入台灣內部,造成了對於日殖時代慘劇的刻意遺忘和台灣民族主體性的盲目追求。民進黨推動“轉型正義”,貶抑國民黨時代的客觀處境和發展成果,將許多台灣內部面臨的問題作中國大陸的“干涉”解讀(即所謂的“中國因素”),影響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識。

  4、網絡文化:網絡時代,台灣青年從傳統閱讀方式走向短平快、碎片化資訊接收和閱讀,在讀懂中國大陸的過程中,不再追求深入發掘而逐求知識面,不再追求獨立思考和推理、而依賴“懶人包”式結論,容易受到非客觀言論的影響。

  由以上可知,台灣青年對於大陸的誤解絕非一日形成,而是植根於兩岸歷史的宏大背景之中。一句簡短的非理性、不友善言論甚至可以追溯至兩岸長期分離、政治體制差異、教育制度與媒體報道等多方面的形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