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文化台獨”歷史課綱:如何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18-12-10 00:05:21  


 
  在這一過程中,李登輝拔擢來主持編寫《認識台灣(歷史篇)》的杜正勝起了重要的作用。這位具有強烈“台獨”傾向的歷史學者,提出了所謂“同心圓史觀”,主張應改變過去以中國為中心的歷史研究及教育觀念,改從台灣出發,先認識台灣,然後瞭解中國大陸、亞洲及全世界。這一觀念主導了《認識台灣》的編寫思路,看起來是個教學觀念,但由於其在將台灣與中國進行區隔時隱含著分離與對立的意味,因此也就成為以後台灣史由中國史獨立出去的理論支撐,實際成為一種為所謂台灣“國族建構”鋪路的“台獨”史觀。

  陳水扁執政以後的課綱修訂也是沿著這一史觀的方向展開的。首先,台灣“教育部”頒發了《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歷史學科被取消了獨立地位而包含在社會科課程之中;同時,又以配合九年一貫制課程等為由,提出了新的高中課綱編訂計劃,打破了十年一修的規定,加快了高中課綱修訂的節奏。這次修訂產生的“95暫綱”,在歷史課程中有兩點顯著的變化:第一,把台灣史從中國史分離出來。將1945年以前的“中華民國史”列為中國史,1945年之後的部分列入台灣史。台灣史講授的內容分為早期台灣、清代的統治、日本統治和當代的台灣與世界等,把中國管轄台灣與日本侵佔台灣相提並論。第二,壓縮中國史的教學時間,由原來的兩學期改為一學期,課時也壓縮了一半。

  “95暫綱”2003年發佈後,因社會輿論的批評反對而被擱置。2004年陳水扁延攬杜正勝為“教育部長”強行貫徹;同時,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課綱修訂,最後於2008年通過,被稱為“98課綱”。另外,2007年台灣“教育部”委託獨派色彩濃厚的台灣歷史學會完成《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劃》,下發各家教科書書商,規定依此“標準”編寫教材。這份報告檢核了當時自小學至高中各領域各版本的教科書,列出五個方面“不適合用詞”的調整“標準”,表現出強烈的“去中國化”傾向。這樣,完成了從課程設置到文字表述“去中國化”的全套作業,台灣史不再是“地域史”而取得了“本國史”的地位,因為它和中國史之間已經有了完全不同的架構,更不再是中國史的一部分,整個敘事脈絡也完全是互相獨立的。至此,對於台灣獨立的“國家建構”來說,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意識形態建構,在“去中國化”的“文化台獨”的道路上,陳水扁接力李登輝又邁進了一大步。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以後,認為民進黨主政下的課綱是對“中華民國”和“憲法”的褻瀆,實際上也對國民黨的合法性地位構成了威脅,因此在課綱問題上總體態度是試圖阻止或扭轉已經膨脹的“去中國化”趨勢。

  一開始,馬英九當局暫緩實施國文與歷史兩科“98課綱”,繼續沿用《95暫綱》。後來又修訂形成了預定2012年實施的“101課綱”,這個課綱雖然增加了中國史的授課時數,但僅對內容做了一些局部的修改,整體與“98課綱”相差不多,並未從根本上對“台獨”史觀進行撥亂反正。2012年馬英九成功連任以後,島內一些有識之士又呼籲對歷史教科書撥亂反正。於是,馬英九當局以“錯字勘誤、內容補正及符合憲法之檢核”為由,對“101課綱”進行“微調”修訂,在不改變原有課程結構和“同心圓史觀”的前提下,強化了中國史觀內涵,強調兩岸歷史和文化關聯,這就是引起獨派強烈反彈的“104課綱”。在民進黨的鼓動支持下,2015年7月爆發了持續十多天的中學生“反課綱微調運動”。馬英九當局在壓力下宣佈新舊課綱並行,“104課綱”實際上是流產了。馬英九當局試圖讓歷史教學從“去中國化”方向後退的努力最終失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