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蔡英文的底色與限度

http://www.CRNTT.com   2019-06-27 00:23:32  


 
  1984年回台後出任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及教授(1984-1990)、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教授(1991-1993)、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1993-2000)。她的學術晉升比較順利,但目前能查到的學術成果不多,主要有:Taiwan's WTO accession: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Ing-Wen Tsai.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Brunswick Vol. 15, Iss. 3, Fall 1996: 34-44);《國際著作權法令暨判決之研究》(蔡英文譯,載《歐盟著作權法令暨判決之研究》第六冊),蔡英文編著,1996;《國際經濟法規彙編》,顏慶章、蔡英文主編,1991;《國際經濟組織之研究》,蔡英文研究主持,1991;《我國重返國際經濟社會與國內貿易法規修正方向之研究》,蔡英文、張新平、羅昌發著,1990;另外一篇是被收入論文集的三人合作論文,Competition policy,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Kerrin M. Vautier, Peter Lloyd and Ing-Wen Tsai,2003。還有,她在政治大學任教期間與“暗綠知己”吳釗燮合作發表過《不公平貿易和防衛機制》,可能是由吳釗燮將其博士論文的核心部分改寫後發表,但在台灣查不到此文的發表處。僅以這些成果,在台灣現在有可能評上副教授,但很難評上正教授。對她的專業水平,台灣學界有不少討論,普遍的感覺是:水平爾爾,乾貨不多。這有多重原因,其中一個是學術興趣缺乏。她在2003年“陸委會主委”任上曾對兩位撰寫報道文章《蔡英文給法律人的一封信》的記者曾建元、許美惠說過,她學法律是為了滿足父親的要求,自己很討厭當法律人,“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我很想把博士論文燒掉,然後從此不再看法律的書,因為我已經受夠了”。⑧

  大費周章才找到上述信息。據說台灣把歷任最高領導的私人信息都封存了,故無法在“中央圖書館”、東吳大學與政治大學的查詢系統中獲得她的學術成果信息,可見台灣相關學術機構在這方面顯然“比歐美差”。

  與學術上的乏善可陳相比,她在政治上卻表現出了過人的一面,以至於能在大中華地區的從政女子中脫穎而出。這與她對政治的思考與靈活運用有關。大致可以推斷,她在就學與高校任職期間深入思考與形塑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與“台獨路線圖”。

  蔡英文在康奈爾大學讀書期間,島外“台獨”重心已經從日本轉向美國,黃彰輝、黃武東、林宗義等正在美國使勁推動台灣版的民族主義——“住民自決論”,並取得不小進展,典型如1979年1月,幾個台獨團體合併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以共同推動“台灣人民自決”。

  她在倫敦經濟學院就學期間,學校的研究生培養還屬於“放羊式”。依據她的說法,學校對博士研究生沒有規定選修課與必修課,學生需要自己規劃設計研究方向,導師從旁帶領。因此,利用這四年時間,她談了一次“英國戀愛”,並思考自己“要怎麼走”。結果發現,“在這裡,法律的規定成為很次要、技術性的東西,我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國際競爭法,那種法律萬能主義的觀念,完全不合時宜,我在這裡真正找到法律的靈魂,不再被過去學習經驗所左右”。她沒有說自己找到了什麼“法律的靈魂”。推斷是,她發現了“法律不過是政治的工具”。八十年代初期的台灣政治是什麼情況?當然離不開戒嚴結束、開放黨禁報禁所帶來的台灣知識分子政治與文化認同重構,以及中美建交對台灣的巨大衝擊。“住民自決論”在台灣開始蔓延。倫敦經濟學院恰好提供了她所需要的“精神食糧”。作為全球民族主義研究重鎮之一,學院所屬的族群與民族研究協會(ASEN)出版著名學術期刊《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而校區不過是倫敦市中心區(the City of London)相連的三棟樓,⑨學生之間串門、交流非常容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