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近年來韓國對台政策新變化及走勢

http://www.CRNTT.com   2023-08-08 00:10:12  


 
  一是1948年至1970年代的緊密合作期。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國軍隊進入朝鮮半島,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分區占領朝鮮半島的南部和北部,並先後幫助建立南、北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權,彼時的“中華民國”政府與大韓民國政府維持著緊密的政治與外交關係。1949年1月4日,“中華民國”與韓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中華民國”也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與韓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國民黨當局敗退台灣後,韓國是第一個將其大使館遷移至台北的國家。〔1〕此時的韓國與台灣當局基於共同的反共需求,雙方保持緊密合作,除與台灣當局共同推動構建亞洲反共聯盟,韓國還在國際場合公開表達對台灣當局的支持,譬如1950年1月6日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韓國總統李承晚公開批評“英國的行為是作為自由世界大國不負責任的表現”。〔2〕

  朝鮮戰爭爆發加劇了全球冷戰的緊張局勢,也使得美國、韓國與台灣當局關係更加密切,台灣當局和韓國共同配合美國在東亞地區執行“反共產主義路線”。韓國與台灣當局在朝鮮戰爭期間維持著緊密的合作關係,1950年6月30日,朝鮮戰爭爆發五天後,台灣當局就公開宣佈將援助韓國三個陸軍師以及二十架飛機,然而美韓都拒絕了這一提議。〔3〕儘管台灣當局沒有直接派遣軍事力量介入朝鮮戰爭,但依舊為韓國提供物質援助,〔4〕此外台灣當局還在朝鮮戰爭期間派出許多情報人員赴韓進行心理戰,以便加強台灣和韓國軍事上的相互支持。〔5〕

  朝鮮戰爭結束後,韓台關係更加密切,1953年11月27日,時任韓國總統李承晚“訪問”台灣,次日韓台雙方發表《聯合聲明》重申反共的共同立場,倡議建立亞洲“反共聯合陣線”。1954年6月15日韓國與台灣當局、菲律賓組建亞洲人民反共聯盟(Asian Peoples' Anti-Communist League, APACL)。〔6〕共同的反共目標使得這一時期的韓台關係進一步走近,雙方互稱為“兄弟之國”,韓台雙方政府高級官員經常互訪,如1966年韓國總統朴正熙訪問台北,同年蔣經國應邀訪問韓國等。除此之外,韓台還簽署了多項雙邊協議,如1961年簽訂《大韓民國與“中華民國”民間貿易協定》、1964年簽訂《大韓民國與“中華民國”友好條約》、1965年簽訂《大韓民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政府”間文化協定》等。〔7〕

  二是1972年至1992年的政冷經熱期。20世紀70年代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中蘇對抗進一步加劇,中美關係走向緩和,尤其聯合國第26屆聯大通過第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許多美國的盟友國家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之建交。韓國因應形勢的新變化,開始從外交上尋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突破口,1973年6月23日時任韓國總統朴正熙發表特別宣言(或稱《和平統一外交政策的特別宣言》),聲稱在“平等互惠”的原則下,韓國將向包括蘇聯和中國在內的所有一切國家實行“門戶開放”政策。〔8〕同年10月,韓國外交部請荷蘭外交官帶口信給中國:韓方有關中國的基本立場已在6月23日的特別宣言里提到,韓方願意首先消除對中國的敵對觀念,希望從文化、體育、經濟等可能的方面逐漸改善、擴大雙方關係,表示願意隨著中國對韓國的態度而調整其對台政策。〔9〕為展示誠意,韓國避免與台灣當局擴大政治關係,對台關係側重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10〕但由於當時的冷戰氣氛和東西方冷戰對峙,中韓兩國缺乏必要的瞭解和基本的互信,此外維持與朝鮮的傳統友好關係關乎反蘇統一戰線的構建以及中國周邊和平穩定,因此中國對於韓國方面釋放的種種改善關係的意思表示,都未能作出積極反應。〔11〕進入20世紀80年代,全鬥煥政府上台後更加積極推行“北方外交政策”,謀求改善同中國的關係,在與台灣當局關係處理上更加慎重,譬如1984年3月韓國拒絕台灣以“中華民國”名義參加在漢城舉行的亞洲青年籃球賽,台灣代表隊在抵達漢城金浦國際機場後即刻返回以示抗議,雙邊外交關係嚴重惡化。〔12〕韓台政治關係在這一時期逐漸降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