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台灣2024選擇的評估

http://www.CRNTT.com   2023-08-12 00:00:30  


如何處理與大陸的關係,是台灣2024參選人無法迴避的重大議題,也是台灣的生存發展問題。
  中評社香港8月12日電/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李林傑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7月號發表專文《2024:台灣的選擇》,作者認為:2024年台灣大選進入期中進度,對此次選戰所進行之環境與主題的澄清,以及藍綠政策選項的詮釋,或助益選民對手中選票之分量有更富責任性的思考:前者之環境澄清關乎為什麼要慎重而選,後者之主題詮釋牽繫所慎重選擇的是什麼,同時進一步審視藍綠雙方所提供選項之特殊性所在。文章內容如下:
 
  一、選擇的背景:地緣戰略斷層線與政治周期線

  此次選戰所處的環境,在於中美兩強對峙之地緣政治態勢,此種權力對抗使得此次選戰之意義攸關深遠。而中美兩強博弈的測度,不妨以吳玉山教授所言之地緣戰略斷層線與國內生命周期線分別作宏觀與微觀的視野觀察:前者可以明晰台灣目前所可以選擇的地緣角色,而後者決定為何是2024這一時間節點做出此種選擇。

  戰略斷層線視野,認為近現代以來的世界地緣紛爭源於工業革命,或者說來源於工業化程度差異導致的實力差異,該差異深刻反映於地緣上的陸海實力對比。二十世紀上半葉打了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海洋工業化強權聯合內陸開化較晚、工業化進程較慢的國家,對近海次工業化次強開戰。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英法(工業化進程最早)聯合俄羅斯(工業化進程最晚)對打德國和奧匈(工業化進程適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則為英美(工業化進程最早)聯合蘇聯、中國(工業化進程最晚)打德國和日本(工業化進程適中)。而二戰結束至今,美國實際上仍採取了該策略:在穩固西方跨大西洋陣營的基礎上,冷戰期間拉攏工業化進程較晚的中國對抗蘇聯;如今又拉攏工業化進程較晚的印度對抗中國。則直至當下的世界格局,其實仍沒有跳脫出“陸海對決”的歷史框架:歐洲一道自冷戰時期對俄羅斯的鐵幕,東亞一條自1949以來對付中國的島鏈。中國或者俄羅斯(蘇聯)構成主要的陸權力量會同當下工業化次強力量,美國作為海權霸主會同工業化強權利用歐洲之跨大西洋聯盟與亞洲之軸輻同盟對中俄進行離岸制衡,這構成了地緣戰略斷層線。而當陸海雙方在工業化程度差距日益縮小之際,即於價值鏈與產業鏈位置趨於拉近時,陸海之間的對峙則驟然緊張。過去烏克蘭也好、東歐國家也好,台灣也罷,不會像今天這樣兵兇戰危、草木皆兵,馬英九時期甚至還常講“兩岸已是康莊大道”;但當陸海力量對比趨於持平時,中美之間的局面便急轉直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