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台灣選舉的若干規律探討

http://www.CRNTT.com   2023-11-04 00:02:19  


表1:台灣股市基本情況(1999-2023年)
 
   三、證券市場表現是執政黨選情的晴雨錶

  台灣社會高度商業化資本化,普遍關注經濟問題,“宏觀的總體經濟環境常被視為治理績效的重要指標”⑧。近年來,台灣民眾在參加選舉活動時對經濟民生、社會治理績效的賦值有所增加,部分經濟選民、理性選民傾向於將經濟現實、經濟預期與投票取向進行掛鉤。但是,“當下的台灣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社會,而非真正理性的經濟社會”,一旦涉及政治、安全議題時,“民眾的選擇就不再簡單地以經濟民生作為唯一視角或決定投票行為的重要標準,而是變得複雜與多元”⑨。觀察歷次台灣“大選”,儘管候選人、政黨、媒體和選民都強調經濟民生的重要性,但經濟議題從來沒有真正成為選舉的主軸。特別是2014年“反服貿”以來,在民進黨的操弄下,台灣社會懼統、“反中”意識上升,2019年3月,台“中研院”社會所“中國效應專題研究小組”調查指出,台灣民眾認為“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何者更重要的比例是58.3%對31.3%。

  不過,政治掛帥的選舉生態並不意味著經濟因素對“大選”不能產生重要影響。其一,各候選人需要認真對待與回答各類經濟民生問題,出色的經濟政見往往能抬升民眾對其上台的預期。比如,陳水扁2000年選舉中打出了“投票給阿扁,股市上萬點”的口號,馬英九2008年選前也開了“633”(經濟年增長率達6%、失業率降到3%、年人均所得達3萬美元)的支票,均有效激發了選民熱情。其二,民眾對當下經濟的認知和收益情況直接影響其投票行為。若選民認為台灣經濟表現良好,或者執政黨經濟政策於己有利,則會傾向於投票給執政黨候選人,反之則會結合未來預期等因素做出不利於執政黨的選擇,這也是執政黨選前大力美化經濟形勢的主要動因。其三,執政黨政策買票能產生區塊式吸票效應。這在2020年“大選”前表現得尤其明顯。從2018年九合一選舉敗選開始,民進黨當局“便憑藉公權力及所掌握的經濟資源,大肆政策性買票,以短期的經濟利益誘騙選民的支持”⑩。特別是選前數個月,接連採用減稅、補貼、獎勵等政策措施,對農民、漁民、青年、育兒者、單身、老年人、身障者以及旅遊業者、客運業者、夜市商販、家電業者、中小企雇主、股民等不同群體與階層實施不同程度的利益投放,不僅對沖了韓國瑜的“兩岸紅利牌”、“庶民經濟牌”,減弱了弱勢群體、不景氣行業人員對民進黨施政不力的怨氣,還爭取了部分中間選民向綠營靠攏。

  [表1:台灣股市基本情況(1999-2023)]

  在諸多經濟因素中,股市表現在選民對執政當局做出傾向性意見乃至投票決定時產生的影響相對更加直接。有島內網絡業者在分析“蔡英文執政滿意度跟台股指數有什麼關係”時指出,2017年至2022年“台股長期上萬點”期間,“蔡英文滿意度”與“台灣加權股價指數”的相關係數為0.57(中度相關),若不計COVID-19疫情影響,兩者相關係數達0.83(高度相關),由此推論出:“台股越好,蔡英文的民調滿意度就會跟著好;台股越糟,蔡英文的民調就好不了。”⑪分析歷次“大選”結果與台灣股市表現也可發現,選前一年台灣股市的強弱對選情有著重要影響,若表現強勢,則有利於執政黨候選人,反之則利於對手。1999年,台股大漲31.6%,次年李登輝支持的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上台;2003年,台股大漲32.3%,次年陳水扁連任;2007年,台股小漲8.7%,但陳水扁當局“台獨”挑釁嚴重威脅台海和平穩定,最終民進黨敗選;2011年,台股大跌21.2%,尋求連任的馬英九僅贏蔡英文不到80萬票;2015年,台股以10.41%的跌幅在亞洲股市中排倒數第三,每位股民平均賠25.08萬元新台幣,次年民進黨大勝,蔡英文上台;2018年,台股持續不振,至九合一選舉前夕的10月26日,股指降到全年最低,平均每位股民損失約70萬元新台幣,結果民進黨大敗;但2019年,台股以23.3%的漲幅創下10年來紀錄,每位股民大賺70多萬新台幣,次年蔡英文連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