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需創新宏觀調控方式

http://www.CRNTT.com   2016-03-21 08:42:37  


在當前世界經濟進入“新平庸”、中國經濟邁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宏觀調控的理念和思路也理當有新的常態和新的模式加以適應。
  中評社北京3月21日電/在今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最引人注目、最具新意的表述,無疑是2016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報告》指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7%,“考慮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考慮了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於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

  證券日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文章表示,與此同時,今年《報告》中一個關鍵詞是“創新”。李克強總理在回顧總結過往、部署今年工作時,一再強調“創新”,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裡面的“創新”顯然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不僅是指傳統意義上科學技術層面的狹義創新,也包含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

  文章提出,在當前世界經濟進入“新平庸”、中國經濟邁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宏觀調控的理念和思路也理當有新的常態和新的模式加以適應。宏觀調控方式如何實現創新,又如何以創新應對經濟下行?在正確認識、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新常態的基礎上,為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宏觀調控必須實現以下九個方面的創新。

  一是創新評價體系,實現由僵化追求單一的經濟增長目標向構建全面綜合反映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轉變。固守多年的以GDP規模與速度為核心的經濟評價體系亟待變革,《報告》再次強調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這應成為新時期科學評判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指揮棒。升級版的評價指標體系,應當包含以下幾個重要維度:反映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市場活力指標,反映國家創新體系、創新機制、創新活力升級程度的創新驅動指標,反映內需潛力提升及供給側能力改善的結構優化指標,反映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以及互聯網+廣度與深度的兩化融合指標,反映就業潛力釋放、居民收入增加、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民生改善指標,反映資源與環境狀態、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正面及負面影響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這樣的評價體系,既是對傳統發展理念的理論糾偏,也是推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實施的重要手段,還是和國際接軌的重要制度安排,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二是創新調控重點,實現由經濟增速管控向經濟質量和效益提升轉變。“十三五”時期不僅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期,更是全面進入“新常態”的轉型期、全面實現創新驅動的突破期和全面推進國際化的上升期。在這樣一個戰略定位之下,“十三五”時期應強調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把“提質增效”作為發展的主旋律,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力求做到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防風險和惠民生等多重目標的統一。也就是說,要從過去依賴物質投入、拼資源環境、靠外延擴張的發展方式擴大經濟規模、管控經濟增速向靠技術投入、生態文明建設、靠集約式的發展方式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轉變;從過去鋪攤子、上項目轉向靠市場規律調結構、轉方式,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促進經濟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未來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意味著經濟運行更加平穩健康,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合理、各項體制更加完善高效、生態環境更加良好宜居、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逸,最終實現高質量、有效益的經濟增長,實現暖人心、惠民生的經濟增長,實現綠色化、低碳、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而非一味追求不切實際的高速、粗放、低效的經濟增長。這,才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終極目標和宏觀調控的重點所在。

  三是創新管理思路,實現由需求管理為主向需求與供給管理兼顧、側重供給側的轉變。之前我們對需求端調控、需求管理比較擅長,過於倚重需求端三駕馬車對短期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當前,我們面臨下行壓力加大和轉型升級任務繁重的現實,這其中既有短期需求不足的原因,也有中長期有效供給不足、經濟結構失衡和體制機制制約等深層次問題,單純依靠需求調控難以兼顧諸多中長期目標和結構問題。為此,必須轉換經濟治理思路,著力從供給側發力,破解經濟運行面臨的困境。《報告》反覆提到,“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需求總量,積極調整改革需求結構,促進供給需求有效對接、投資消費有機結合、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對經濟發展穩定而持久的內需支撐”,“使供給和需求協同促進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標誌著中國宏觀經濟管理思路和模式出現重大轉變:即由需求管理為主轉向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兼顧、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它意味著宏觀經濟政策的著眼點開始由短期框架下的被動“救市”、“維穩”,轉向中長期視角下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更加注重增強持續增長動力。這種宏觀管理模式要求,一方面,採用更加科學的需求管理,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的合理搭配,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避免大起大落;另一方面,通過放開人口生育控制、放鬆戶籍制度、減少資本與金融管制、優化土地與資源產權結構、推動要素市場建設和國有企業改革等措施,通過降低市場准入門檻、降低稅負、降低融資成本等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解除“供給抑制”,真正激發企業主體的活力,使市場起決定性作用。

  四是創新驅動模式,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轉變。經濟新常態下,面對世界範圍內正在孕育興起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中國原有的發展動力已明顯退化,過去靠生產能力擴張、鋪攤子的傳統模式將難以為繼,經濟發展的硬約束加強,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自然環境資源承載能力已經到極限,經濟發展方式必須由靠大規模的土地、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來驅動經濟增長,向創新驅動和全要素投入效率提高轉變。要實現這種驅動力的切換,必須激發億萬群眾創造和創新的活力,“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提高實體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讓創新成為中國發展的最強音、實現經濟升級的強大動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