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三大要素趨於不利 供給側如何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6-04-08 08:05:19  


 
  2 土地、資本支撐力滑坡

  文章分析,除勞動力要素外,中國還進一步面臨兩大供給側難題——土地資源開發空間受制收窄、資本邊際收益下降和使用效率低下。

  中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大量城郊、農村土地以各種形式被轉化為城市發展用地,這本是城鎮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但隨著土地的長期開發,中國相應的土地管理制度卻未能隨著經濟發展而推陳出新、因地制宜地做出創新升級調整。

  由此造成的,是土地市場以非常規的渠道、路徑發展,造成了網絡上不時有“天價”拆遷,土地資源的徵地拆遷補償成本居高不下且總能“在討價還價中”變“高價”,且造成極端事件等各種新聞曝出。

  如此發展,一方面引起了不少社會衝突與群體事件;另一方面造成了如今土地開發利用空間越收越窄的局面。因而,現有土地開發機制必須另辟蹊徑了。

  同樣,資本要素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近些年也問題重重。

  事實上,不管是從企業、機構還是從居民儲蓄上看,中國都堪稱世界上“最有錢”的國家,但由於中國常規投資邊際收益遞減已普遍出現,金融和資本領域又存在較為嚴重的供給抑制與約束,使得資本使用效率低下,大量資金出現無處可投的局面,必須將制度創新與投融資機制相結合尋求出路。

  需要注意的是,在投融資創新模式上,PPP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方向。雖然社會上對PPP存有一些疑慮,但部分地方政府的實踐已證明,PPP模式的優點一方面在於它能將大規模民間資本配置到公共領域,支持有效的工程建設與公共服務,另一方面能保障民間機構與政府實現風險同擔和利益共享。在減輕地方政府財政壓力的同時,讓社會公眾受惠、民間企業機構受利,有效地提升資本的使用效率。

  所以,PPP不僅是一個投融資創新模式,更是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和發展趨勢。

  3、人才供給是升級的關鍵

  文章表示,國際經驗顯示,各國早期經濟發展中,勞動力、土地和資本對經濟增長有著比較明顯的支撐和貢獻,但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這三項支持力明顯滑坡,科技創新這一動力就更應被充分釋放出來。

  以申報科研經費為例,教授、研究員申報課題面臨“官本位”潛規則,明顯存在“官大經費足,官小經費少”等分配問題,往往導致學術氣氛不良,科研水平低下。


  再比如,一些管理部門要求研究人員嚴格按照官員的標準購買車票,無論是一般研究人員還是白髮蒼蒼的教授、研究員,沒有司局級行政級別,出行只能坐高鐵二等車座,哪怕是使用承包性質的橫向課題經費也要如此。

  制度的不合理,難以激發知識分子、研究人員自願地發揮積極性與聰明才智去做複雜的腦力勞動。

  近一時期,還發生了一些打擊、限制科研人員科技創新的不良案例,一些單位十分起勁地按官本位、行政化規則標準對科研課題經費已報銷部分翻老賬追溯、追款充公,亟待引起我們的反思和重視。

  總的來說,從供給側要素結構升級與動力體系轉型來入手改革,符合中國當下國情且迫在眉睫。在勞動力優勢衰退、土地發展利用受限、資本往往無處可投的情況下,政府一方面需要及時調整人口政策,優化實施人口資本戰略,另一方面要積極審慎地推動“地票制”等土地制度改革,並全面解除金融抑制優化投融資機制。

  最重要的,還須同時做好制度與規劃改革,大力實施教育改革,充分尊重科研規律優化科研環境制度來激勵科研人員創新,以充分釋放科技支撐力。至於如何將這些改革良策一一切實落地,還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的抓緊研究和及時實施有效的理性供給管理方案。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