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深度專訪:陳曉曉指台國際空間岌岌可危

http://www.CRNTT.com   2016-12-30 00:21:43  


 
  中評社:蔡英文上台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使得兩岸官方往來機制中斷,您是怎麼看待中華文化在兩岸之間發揮的作用?

  陳曉曉:兩岸目前在政治上比較緊張,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和交流也沒有以前那麼繁榮和順暢。這些“硬”的部分被阻斷了,那我們現在重提文化,就是希望喚醒大眾對“軟”的領域的關注。因為政治、經濟是硬實力,文化算是軟實力的部分,所以我們把議題重新回到“軟”的部分。其實文化就是,你一個人站出來,身上自然就帶著文化的印記,是不太容易被區分,或者切分的。所以民進黨炒作“扯鈴(空竹)是文化統戰”就不被台灣民眾認可。

  文化就是在生活當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台灣民眾,沒有政治那麼敏感,也不像經濟牽扯利益。文化可以深入到情感的部分,心靈交流的部分,在兩岸語境比較好論述。

  中評社:您如何看待台當局、民進黨這種“去中國化”的做法?

  陳曉曉:我覺得“去中國化”,或者說“文化台獨”、“柔性台獨”的危害還是非常嚴重的,值得大陸警惕。以我對於台灣青年的接觸,就會發現不同年齡段的台灣青年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年紀30歲以上的,他們完整地接受國民黨時期的大中國教育,或者說是未課改之前的教育,所以他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是比較深刻的;25到30歲這個階段,他們可能是小學、初中的時候還是受完整的中國文化教育,但到了高中、大學的時候就是另外一套教育語言,或者說社會氛圍,然後他們就會產生一些衝突,這種衝突需要在他成年之後,再社會化的過程之中做出選擇,所以張瑋珊說做一個“中國人”還是“台灣人”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再更小一點,25歲以下的,他們就沒有一個所謂選擇的問題了,整個教育系統、生活的周遭環境、政治社會化的所有因素裡面,全部都是認同台灣的。所以台灣青年其實是有這種脈絡的,這種脈絡就說明,文化的部分或者教育文化的部分對他們影響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覺得對於“文化台獨”和“柔性台獨”這種危害的認識,我們一定要很深刻。

  但是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我們重提文化,就是認識到文化是融於生活的各個層面的,希望喚醒台灣青年血液當中對中國、對中國文化的感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