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陳益源語中評:兩岸交流要神助也要人努力

http://www.CRNTT.com   2018-02-18 00:25:09  


陳益源接著金門大學人文及社會學院院長。(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評社台南2月18日電(記者 趙家麟)前台灣文學館館長、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陳益源,2月起借調擔任金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他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閩南文化與傳統民間信仰研究,金門可以扮演兩岸、閩南文化國際文化網絡的交流平台,但閩南語俗語有“也要神,也要人”,兩岸神緣交流,除了神助,更要人們珍惜、努力推動。

  陳益源,歷任台灣文學館館長,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等職,今年2月起借調金門大學擔任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學術專長領域涵蓋古典小說、民俗學、民間文學、越南漢文學等,出版專著25部,編著專書50餘種,獲頒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越南社會文化貢獻勳章等,長期投入民間信仰、閩南文化與金門學的跨國跨領域合作。

  陳益源向中評社表示,兩岸及國際閩南文化交流,最近一次具相當規模的活動,是今年的1月20日,世界保生大帝廟宇聯合總會在台南學甲成立,兩岸及海內外信眾萬人盛況。今年,台灣信眾也將有萬人規模跨海前往福建白礁、青礁祖廟謁祖;此外,台南祀典武廟興濟宮、金門大學、成功大學以及閩南高校,也將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盛況可期。

  陳益源表示,保生大帝信仰研究與交流,是傳統民間信仰的一小部分而已,過去在台南,有兩岸、甚至信仰擴及的東南亞、東北亞地區的宮廟、學者專家,已陸續針對觀音、月老、虎爺及動物神衹、寺廟文化資產保存等題,有廣泛及深入的交流,研究成果豐碩。

  他說,投入閩南文化研究,更有助於了解台灣。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舉辦的“科舉制度在台灣”學術研討會,並舉辦“海峽兩岸台灣進士後人座談會”,接續又辦了“科學制度在金門”,從科舉制度史、中進士第年代及祖籍考證等,乃至進士生平及文集整理、習俗探討等,不但有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我們了解到台灣先民足跡及文化歷史的紋理脈絡。

  陳益源說,許多的史料、文獻,兩岸有很明顯的互補性。科舉制度因為有大陸交流及北京方向提供的檔案、碑帖而得到了具體、正確的考證。他認為,除了進士之外,早年還有更多的台灣人民到福州考舉人,相信在現今福州,必定還保有許許多多的台灣科舉相關文史資料,“我們如果自己不重視,這些先人的歷史,就繼續埋在浩瀚的史料之中,甚至會隨著時代而流失;我們如果去研究、考證,這些珍貴的先民歷史檔案必能重新出土,印證我們是如何走過大時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